大学生活书单

没用的知识,才是最棒的知识|附冷知识书单

2018-08-12  本文已影响16人  1f5f0d4eeb19

如何在自家厨房里研制出隐形墨水?

智商测试可能源于7个人瞎鼓捣出来的游戏?

历史上有些动物作为外交礼物送给别国,但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死掉了……

社交网络时代,人人都爱冷知识。

所以有这么一套书,单是看书名就足够引爆好奇心了:《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蛛丝马迹:犯罪现场专家讲述的故事》《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100种书,组成了一套跨学科的百科全书,呈现出一种有深度的缤纷感。书的类目如果按照传统的学科来划分,包括了历史、宗教、心理学、生物学、化学……但这么分类恐怕会丧失掉很多题目里热腾腾的冷趣味。

比如《阿司匹林传奇》,表面上看是一粒白色小药片的历史,但阿司匹林背后牵扯出来的东西是政治的、是营销的,甚至事关战争;再比如《生物武器》,揭露了各大国鲜为人知的生物武器研究史,论述如何最有效地阻止这类武器的使用并限制其扩散,这个话题属于生物学,也属于政治学,甚至是今天的反恐领域……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一百个话题很像是站在交叉学科复杂路口、穿着艳丽而时髦的女郎,她们行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拒绝被归类,但又如此亮眼。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话题,诸如食物如何造假、度量衡体系如何建立、《圣经》里的传抄错误、香烟的历史……

果壳里的世界如此丰富,让人充满了解的欲望。

*文章转载自青阅读(ID:qyuedu),作者张知依

没用的知识,才是最棒的知识

冷知识背后还有一段关于出版的故事:2005年年底,三联书店决定重启 “新知文库”。早在这之前,三联书店从1986年开始曾陆续出版过一套小开本的“新知文库”,偏重人文学科,译介较为通俗的作品;1990年代中期开始曾推出一套“科学人文”丛书,偏重自然科学,《别闹了费曼先生》等书名重一时。而新版“新知文库”则有点像两者的结合体,选题方面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兼有,展现出21世纪的知识新貌与文化潮流。2005年成为“新知文库”崭新的开端,13年后,这套丛书出到了第100本,每本书都讲述了一个新知识的前世今生。

“新知文库”与读者相遇100种

“相比过去两套丛书,我们把选题范围拓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潮流的变迁其实又是与科技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谈及“新知文库”多年来形成的一套选题思路,主持这套书的编辑、三联书店文化出版分社社长徐国强如是说。“新版‘新知文库’更注重新知识、冷知识与跨学科的融合,更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与视野的前瞻性。”编辑团队希望“新知文库”和读者的关系“既是新知识,也是新知己”,更盼望读者能通过知识的演进领悟理性精神乃至摸索治学的门径。迄今为止,“新知文库”出版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品种,平均销量达到20000册以上,在当今的大品种丛书中,算是不错的成绩。

我们的知识面会越来越窄吗?

“新知文库”让青阅读想起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回顾21世纪第一个十年,“通识教育”也许可以成为“知识结构”的关键词;而在第二个十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数据貌似可以测算出每个人的偏好,科技公司和网络平台在大量运算之后,客气地“猜你喜欢”,提供给读者量身定做的信息:新闻App根据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音乐软件根据播放记录算出偏好曲风,电商根据购买记录推销类似商品……一言以蔽之——我们只推荐给你想看的。

大数据固然“贴心”,但这样形成的信息获取模式似乎是“宽广世界”的反面——因为定制,人们的知识结构反而被窄化了。更不消说互联网领域近年来强调的“垂直”形态——较有良心、能提供“干货”的自媒体,多半是在某一领域里深耕并发布相关信息。面对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方式,受众和媒体仿佛只要有志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足够了。

真的就足够了吗?未见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一种书”能否塑造出真正的人才,是要打问号的。这也是“新知文库”作为一套内容丰富的丛书的独特之处——从每一本书的角度看,固然是围绕某个新兴话题、传奇故事或专门史的专著;但如果面对100种书目,其知识的丰富性着实打破了很多认识的边界,这套书选题的逻辑不是“我们只推荐你关心的”,而是“你也许应该了解一下你不知道的”。如此,我们的知识结构才可能不被窄化,想象力才可能不受限制。

“在知识越来越多、社会深度分工的时代,窄化可以帮你节约时间,也像是专门的爱好,可以帮你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定位。只要相关信息不被不法利用,我对网络技术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但我也坚持认为,人是要接受通识教育的。”徐国强回忆起自己上学时,清华大学提倡走出“半人时代”——这指的是文理严格分科的恶果。“而今天已经不是‘半人’的问题了,我们也许是要使自己不要成为‘残肢’,成为‘僵尸’。我这个年纪的人,中小学阶段是在没有网络的自由泛读时代度过的,真的是到处找书看,有什么看什么。现在可以拿手机自由地检索的小学生们可能已经无法想象这一点。”

在徐国强看来,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管知识有多少,人都必须要拥有“关于知识的知识”。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掌握“渔”,也就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的上一代人因为不能‘渔’,成为数字时代的‘难民’,所以如今在知识的获取上更容易被微信等应用中的各种推送所俘获。而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用‘网’打鱼,我们不能只知道如何撒网,还要知道一些有关‘鱼’的基本知识,比如其种类和特征,气候和环境等等。这就是我们必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知识经济”能让我们得到什么?

除了窄化,知识结构的浅表化和功利化也是个问题。引领这波潮流的恐怕就是各类打着“知识经济”旗号的新媒体,它们利用人们对知识的焦虑,创造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每天花几分钟听读,“助你在商业上更成功”,或者让人“保持在学习的状态里”。

不久前,一家出版垂直自媒体推送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传统出版社做不好知识付费?”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编辑在出版社环境里做不出知识付费产品,可是在互联网平台上都变成付费知识小能手?”文章得出结论说,这是由于“出版社的政策和制度不支持编辑投入精力做知识付费”。

姑且不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需要想一想的是,如果知识变成“付费IP”、编辑变成“知识卖手”,如果产品经理变成知识代理人、读者变成用户,如果每天洗澡、开车之时的过耳云烟成了获取知识的普遍途径,这样一派欣欣向荣的销售和学习场景真的那么美好吗?知识商品化、知识快餐化可能带来的后果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知识会在市场上流通?知识产权的限度在哪里?出版社及编辑到底应该是知识资本中赚差价的中间商,还是打破知识“贫富差距”的破壁人?

“电子书和有声书还都只是纸质书的延伸,而知识付费确实是一场颠覆。它是一种没有细嚼慢咽的快餐灌输,更像是一种有人帮你划重点的教育课程,在快节奏的今天,自然有其市场。快餐更适合一些急用的、功利性强的知识,而‘新知文库’本来就是用于休闲的。当然,有人爱看剧情简介,有人爱看剧集本身,这都是个人爱好。付费产品可以取代很多书,但并不是所有的书。”徐国强说。他当然也听说过“知识经济”,也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思考过“知识”与“IP”的异同,然而他还是把更多的时间都埋首编书了,“有些知识性的书是可以高度概括和提炼的,但对于‘新知文库’而言,很多书难以概括,一切丰富的细节,包括趣味,都在故事的叙述中。”在他看来,“划重点”式的“知识经济”终究是别人的,而读书和思考才是自己的,这种被动与主动,也是与知识的“得到”与“研习”最大的不同。

这些作者哪儿来的好奇心和闲工夫?

如果说“新知文库”的背后有一张包罗万象的百科地图,三联的编辑和译者拣选了著名的景点,那么真正绘制地图乃至发现新大陆的,还是那些外国作者——毕竟这套丛书全部都是译介而来的。

仔细研读一下这些书的写作过程,大概会发出巨大的感叹,这些外国人怎么就有这么多好奇心和“闲工夫”呢?《智商测试》的作者斯蒂芬·默多克曾经在柬埔寨当律师,后来在华盛顿干过一段时间民事诉讼,之后是自由撰稿人。他之所以对智商测试的历史感兴趣,就是因为小时候被拉去做了智商测试,自己很讨厌它,就在漫长的求学路上(他后来还上了哈佛大学)非常想知道智商测试的来历,他泡在图书馆找答案,结果写出一本书来;《阿司匹林传奇》的作者杰弗里斯,是因为爸爸突发心脏病,康复之后每天吃阿司匹林,让他对这个小药片有了兴趣,他一猛子把和阿司匹林有关的事都研究了一遍,从战争、瘟疫、被遗忘的科学家,到工业革命、间谍战、《凡尔赛条约》、精力绝伦的广告奇才……

“新知文库”是有关兴趣、眼界与耐心的写作。在有限的一生里,有人愿意花费三年、五年甚至大半生,泡在图书馆里,只为了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一本书,《卡路里与束身衣》《嗜血动物的奇异生活》《热气球的故事》……如果按照今天流行的“变现”“热点”“有用”的标准,这些作者的兴趣未免“太无用”。“新知文库”的作者当中也不乏知名大学的学者,但他们好像也不是为了在学术体系里获得什么而写。正是在未被窄化、未被快餐化、未被功利化的知识结构之下,才可能诞生出知识本应具有的神奇趣味和宽阔气象。

其实,我们不妨保留一些提问的冲动(哪怕是无厘头的古怪问题),不要什么都求助于搜索引擎寻求简便的答案,可以让好奇心发酵得更慢些,让探索更久些,让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更强烈些……这样的求知与生活的态度,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富、更有趣。无限的好奇心和持久的探索精神,正是“新知”带给每个人的礼物。

冷知识书单

《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

[美]斯蒂芬·默多克 著 卢欣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3

人类第一次大规模智商测试的题目,是一群不知道哪里蹦出来的七个年轻人鼓捣出来的一套题: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没过几周,七个美国人在新泽西州的一个角落用一些极端的问题来为难美国的年轻人,例如:“人们为什么要用炉子?”“犰狳是一种:装饰用的盆景/动物/乐器/匕首”等等。他们认为,应征入伍的人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揭示他们先天的智力差异。测试的主办方为美国的军事当局,参加测试的总人数达到了170 万。战争结束后,这七个人使美国人民相信,他们的判断是准确的。之后,整个20世纪,直到今天,这种令人费解的测试影响到人们对人本身的判断。

【相关专题】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英]凯特·福克斯/著 姚芸竹/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本书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本书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

【相关专题】

《城市的故事》

[英]约翰·里德 著 / 郝笑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3月

城市,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城市的拥趸以华美的辞藻热情讴歌其博大宽容、时尚新奇与激情碰撞,而厌弃者则将其置于自然的对立面,不遗余力地抨击城市带来的空间冲突、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本书作者选取了世界上最具特殊样本意义的城市,从“第一座城市”加泰土丘的诞生到古罗马城的衰亡,从克利夫兰的兴起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从马德里的定都再到战后柏林的重建,进行了一次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相关专题】

《囚徒、情人与间谍: 古今隐形墨水的故事》

[美]马克拉奇斯 著 张哲、师小涵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7

本书作者提供了一款隐形墨水配方:在小锅里煮两杯水。将两勺淀粉和三分之一杯的冷水混合并搅匀成浆。水沸腾后,将淀粉浆倒入,搅拌并继续煮两分钟。淀粉浆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会越发浓稠。可以用画笔或者棉签蘸取淀粉浆写下秘密信息。笔迹干燥后可以用稀释的碘液显影。纸张会吸收碘液,但是在没有淀粉的位置,碘液会在几小时内蒸发,使得蓝色的淀粉字迹清晰可见。

【相关专题】

《通向世界尽头: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故事》

[英]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 著 李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6

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最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催人泪下的故事到改变世界的军事行动,本书生动地讲述了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相关专题】

《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

[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

[美]凯瑟琳·鲍尔斯 著 陈筱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9

远古恐龙化石中,竟然隐藏着癌症的信息;猫咪、野外的马也会急火攻心,突然晕倒;经常在半夜偷偷潜入鸦片种植场大嚼特嚼的窃贼,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动物身上出现“刻板行为”其实很像人类的强迫症;鹦鹉喜欢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鲜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倾向;动物也有性高潮,马会做出“性感”的凹背姿势……人类许多行为和病症的奥秘深植于动物身上,动物也会和人一样患心脏病、多度肥胖、厌食症、癌症。

【相关专题】

《巴黎浪漫吗?:关于法国的传闻与真相》

[英]皮乌·玛丽·伊特维尔 著 李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0

我们经常对法兰西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好憧憬,然而真相又如何呢?读者不妨捧起这本言辞幽默、观点辛辣的小书神游一番!厕所文化、沐浴习惯、生育政策……本书探索了45个贴在法国人身上的“刻板印象”,以“正史”不载的种种细节还原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法兰西。

【相关专题】

《纸影寻踪:旷世发明的传奇之旅》

[英]亚历山大·门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01

“纸”这一中国发明是如何影响并改变世界的?为何其传播与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互为因果?其表面又何以凝结了人类最重要的理念?故事从西域的佛经翻译者开始,穿越中东阿拔斯王朝的知识世界,最终来到欧洲伏案工作的宗教改革家和近代科学家面前。

【相关专题】

《吃的大冒险:烹饪猎人笔记》

[美]罗布·沃尔什 著 薛绚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02

世界上最贵的咖啡好在哪儿?活化石野菰米该怎么吃?聂鲁达笔下“天国滋味”的鳗羹到底什么味儿?法国的鸡和红酒一样,竟然有原产地认证!吃生蚝送命和游泳时溺水哪个概率更高?法国和瑞士的乳酪之争谁是赢家?世界上最好吃的比萨和炸鸡又在哪里?

【相关专题】

《象牙维京人:刘易斯棋中北欧历史与神话》

[美]南希·玛丽·布朗 著 赵越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2

神秘的刘易斯棋,1831年发现于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西端刘易斯岛海滩的一座沙丘窖藏中。这些棋子大部分由海象牙雕刻而成,材质珍贵,做工精细,发现之后立刻成为众位收藏家竞相争夺购买的珍宝。现在,它不仅仅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还是许多歌曲、小说、影视剧的素材蓝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和罗恩下的巫师棋就是刘易斯棋。

【相关专题】

《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大冲击》

[美] 泰德·菲什曼 著 黄煜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 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

【相关专题】

《绿色宝藏: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

[英]凯茜·威利斯 [英]卡罗琳·弗里 著 珍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5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s)坐落在悠缓蜿蜒的泰晤士河畔,它位于伦敦西面,离市中心约10英里。邱园是在1759 年由奥古斯塔(Augusta)公主创立的,她的丈夫是英王乔治二世(George Ⅱ)的长子,即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邱园占地300 英亩,约合121 公顷,作为一座皇家花园和大众喜爱的休闲场所,在伦敦郊外高档社区的扩张过程中,它一直被保存下来。

【相关专题】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英] 亨利·尼科尔斯 著 黄建强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05

历史上不乏以动物作为礼物,以巩固个人之间、家族之间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例子。据传埃及的一位苏丹为了向佛罗伦萨富有的美第奇家族寻求军事协助,在1486年时将一只长颈鹿送给他们。这只动物抵达佛罗伦萨时,造成港口一片混乱,它的新主人们争先前来观看,它却一下子就魂归西天,因为它的脖子被兽栏顶部的笼子卡住了。

【相关专题】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新知文库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8年7月

我们的文明建立在万千书籍的多样性上:只有像一只彩蝶从各种语言、对立与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样,不断在各种书页中游走追寻,你才能发现真理。——卡尔维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