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20-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开花的铁骨素心兰

20200729
《论语》一条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什么是道、德、仁?我觉得朱熹解释得非常到位。
朱熹说:“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者,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志就是心之所向,容易理解。道,《中庸》第一句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万事万物的内在属性、自然秉性,道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规则。所谓在人伦日用之间,也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可见,朱熹所研究的范围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更不是人生前死后的问题。这一点上,王阳明和朱熹完全一致,所有的儒家学者也完全一致。
朱熹说:“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坚定于心者为据。不失其道,也就是心存天理。而且要“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唯一,而有日新之功矣。”王阳明的天天磨镜子、照镜子,其实也是为了去掉私欲蒙蔽,恢复人本心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也是存天理。
朱熹说:“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还是要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都是为了去私欲,全心德。心德就是明德,就是天理。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也。
朱熹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六艺之谓,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不可缺者也。”简单理解,六艺就是通向道的方法论。所以要“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王阳明在这里的理解和朱熹有所不同,他反复强调不能枝枝叶叶外边求,他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但也要注意,“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还是要在具体的事情上体现,而不能自己天天静坐瞎琢磨。但在强调根本这点上,王阳明和朱熹却是一致的,“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朱熹最后总结说:“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等等。”这其实又回归到了《大学》,正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其实质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根本要求就是思想和行为要遵守人类社会活动历经千年而积淀下来的普世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治是底线,德治是上线。道德,想要身体力行并持志坚守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圣人也感叹“道其不行矣夫!”古今一也。对照着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的当今社会各种荒诞乱象,仍然是在于德治的缺失啊。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