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记忆

2021-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和小雨

2021年的最后一天,着实忙了一天,弄得一身灰土,院子看着有了雏形,天黑了,装修的工人都走了。此刻,灶台上炖着一锅羊肉,我坐在客厅,等着正往家赶的老公,孩子们照例在外度周末。还有几个小时,21年马上就结束了,我在想,这一年都留下了什么记忆呢?

这一年我退休了

年底,总给人一种快马加鞭的急促感,到农历年之前都是催跑的节奏。今年一月我催着人事帮我办好了退休手续。感觉是一段漫长的马拉松,因为社保没有缴满十五年(也不完全是,早年公务员的工作经历因为档案找不到就不了了之了),于是到中年改行找了份工作继续缴。20年因为疫情,春节后好几个月都是居家状态。到四月份同事们都受不了了,主动去公司上班。但公司一直发不出工资更不要说交社保。拖到年底好歹把一年的工资社保补全了。就这样,等待着的退休也跨越元旦成了21年的记忆。疫情中坚持了一年的公司,年后难以为继,一段美好的工作经历就这样结束了。

这一年看医生

一下子闲下来,有了大段的时间,想着把身体好好调理调理,治治老胃病。之前断断续续看西医,总是治不好,痛起来无药管用。现在有了空闲,想试试中医。按中医的说法,我之前的治疗不对症,是典型的肝气郁结,需要调理半年以上。我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慢慢治吧,坚持每周都去看中医。好在网上挂号方便,预约好时间,按时赴约就好。只是路途往返两小时,看医生不到五分钟。坚持了一个半月,回老家就停下来了。在老家还是胃痛,夜不能寐,友友带我去看了当地的中医,喝了几副药,没有什么改善。回上海后,一段时间忙着备考,顾不上看医生,等到痛得不能入眠,才急哄哄地想去看医生。等了一个星期总算预约到医生的号,说起一周前的状况,没想到医生说他也没有办法止痛,这句话一下子打击了我对他的信心。看来还是得自己调理,难怪有人说久病成医。

回忆起来,7月8月忙着备考,日子很充实,而且那段时间老公因为疫情隔离,没在家,我免了二手烟的困扰,胃病竟然也被忘记了,难不成真是医生说的心理问题。

这一年读书、看剧、旅游

没想到自己能坚持完成梨花听书的100天成就自我听书计划,听书89本。猛看到这个数字,我被自己感动了,真的么?其实只是89本书的梗概,囫囵吞枣,收效甚微,只能算是快餐。有点印象的是介绍张幼仪的《小脚与西服》,还有名著《简爱》,之前只闻其名却没有完整地读过,趁这次机会弥补了一点缺憾。

除了这份快餐,值得记录下来的是陈彦老师的长篇小说《主角》,好多年没有这样没日没夜地追小说了,眼睛吃不消,就用手机来听。记得有一天的黄昏,我一边听一边沿着街道走去美发屋,听得入迷,抬头发现走过了,又折返回来,恍惚游走在小说的场景中。作者陈彦和他塑造的秦腔主角忆秦娥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主人翁近半个世纪的起起落落,以及各种人物在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牵动着我的思绪。我会是这部舞台上的哪个角色呢?

这一年看了几部好剧,年初的《觉醒年代》令人耳目一新,有文化大师们的传奇故事,有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成长过程有彷徨,有探索,有争论,有实践。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个性鲜明,看得过瘾,随后又追了于和伟主演的电影《悬崖之上》和电视剧《巡回检查组》。

下半年看了刘蓓主演的《芝麻胡同》、蒋雯丽主演的《正阳门下的小女人》,张鲁一主演的《前行着》,佟丽娅主演的《霞光》,还有根据同学女儿小说改编的《第十二秒》……

据说,2022年,于和伟和张鲁一将合作《三体》,作为张鲁一的老粉,于和伟的新粉,我已经在想象这两位并立剧中的情景,真的拭目以待。

囿于疫情不能远行,依然不能错过周边的风景。在烟雨朦朦中爬南山,品天目湖鱼头大块朵颐,去御水温泉尝试十三种温泉,还有溧阳博物馆的梦幻造型,古运河水拍两岸的声音,一次次奇妙的体验吸引我出门,去看,去感动,去好奇,去探索。

这一年最开心的事是儿子完成学业,平安归国,然后顺利入职世界五百强公司。爬上一座山,发现门为他打开了,不爱学习的家伙终于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更让我暗喜的是他计划工作五年左右继续去欧洲读博士。原来以为男孩子放养就好,其实一棵大树还是需要适时修剪的。“去德国拿个硕士回来”儿子说他妈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没有一点坚持怎能领略到山顶的风景?不放弃就对了。

这一年,我回老家陪伴了父亲一段时间。在弟弟的照料下,父亲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只是找不到精神寄托,内心苦闷。我回老家每天早上都陪他下楼锻炼,去吃米粉,一起养花,去看电影,天气好的时候,去江边散散步。你陪我小,我陪你老,看到照片里父亲的笑颜,让我感到岁月的安好。

亲情如春雨滋润着我,让我的心更柔软,去爱与被爱,去拥抱生活。

2021年的记忆里有我的坚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