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宠简友广场散文

太行魂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GDM高坡

作者:高代民

巍巍八百里太行山厚重的臂弯里,有一个叫鱼泉村的地方,那里有一位让荒山变绿了的人。她,就是双拥模范——靳月英。

当浩瀚的夜空,启明星还在轻轻眨着眼睛,东方地平线上刚刚泛起一抹鱼肚白光的时候,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已将满满的两桶水,挑上山顶,浇在了石头缝里刚刚长出的树苗上。

这不是电影里的画面,更不是美丽的传言,这是至今仍然矗立在太行山上的一座丰碑。

三十七年前,已经是六十一岁的共产党员靳月英,望着鱼泉村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以及杂草丛生的沟沟坎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不知道什么滋味。

她不止一次在心里默默盘问自己,我们为何祖祖辈辈在这里受苦受穷,又为何这样听天由命?然而,她却清楚地知道,那是人们陈旧的传统观念在作怪,是靠天吃饭的懒惰思想在作梗。

常言说:“要想富多栽树,人心齐泰山移”。当靳月英一次次回想起涌在心里的那些往事时,一下子好像年轻了许多,顿时热血沸腾。

一九八三年冬天,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一个足以让全村人哗然的想法,在她脑海里形成,那就是让鱼泉村周围的大山变绿,让那些杂草丛生的沟沟坎坎,从此果树成林,不再是漫山遍野的荆棘。

人们听着她的豪言壮语,有人曾笑着说:“你,就凭你一个老婆子,疯了吧”!

是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让荒山变绿,谈何容易。然而,一向性格倔强的靳月英,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挎着箩筐,背着铁镐,带上干粮,一个人钻进了大山,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那杂草都不肯长的石头窝子里,她先用铁镐把乱石刨松,再将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码成围堰,坑里缺土,她就从石缝里往外抠,坑里没水,她就从山下往上挑。

夏天,烈日炎炎,汗水顺着额头淌下来,流进了眼里,让她睁不开眼睛,她就用毛巾系在额头,铸起一道汗水的防线。

冬天,山上刮起了西北风,瘦小的她,在陡峭的山坡上,跌跌撞撞,连站都站不稳,只能跪在地上除草,整理树杆。

就这样,饿了啃两口硬馒头,渴了喝两口冰凉的水,困了就倒在石头窝里打个盹儿,就是靠着这股韧劲,通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奋斗,靳月英竟在兔子都不去的荒山上,挖出了一千多个大小不同的树坑,种上了耐旱易活的侧柏树苗。

第二年春天,靳月英种下的树苗泛起片片碧绿,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山头上显得格外漂亮。人们奔走相告,高声呼喊:“树活了,山上种的树活了”!

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村口,站在高高的岩石上翘首眺望,脸上布满惊喜的笑容。

从此,靳月英的家成了植树造林的指挥部,村民们你来我往,分分加入植树的队伍。望着渐渐觉悟起来的村民们,她心情感慨万千。

然而,太行山是一座洒满抗日英雄鲜血的山。在靳月英的记忆里,这里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处处都流淌着抗日英雄们的血迹。她的丈夫就是在一次掩护战友撤退时,不幸光荣牺牲的。

那年,她才二十四岁,儿子才刚刚出生八个月。从那时起,靳月英化悲痛为力量,一次次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将情报送进大山,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雄伟的太行山,是八路军流过血的地方,穷山恶水怎能对得起牺牲的先烈。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在近乎不可能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也使她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多项光荣称号。

在靳月英植树造林精神感召下,一九九四年,鹤壁市淇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向靳月英同志学习,向太行山宣战的植树造林活动。

在长达四十年的艰苦日子里,靳月英祖孙四代人先后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先后让鱼泉村周围二百多个大小不同的山头,泛起了绿光,为党和国家的绿化造林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九十七高龄的靳月英,依然健在,她是太行山上一颗永远不老的苍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