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 万物收

2021-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道安daoan

立秋之时,岁华过半。

世人感概,一场秋雨一场凉;

诗人却道,一点芭蕉一点愁。

立秋的字面意思,是人站在一片秋叶之上,感知秋天的到来。

一片叶子见全局,一丝凉风知秋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立秋独有的感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说“物于此而揪敛也”,

世间万物,到了这一天,开始慢慢收敛起来。

古代仪式

在古代,立秋是朝廷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日子。周天子在立秋当日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随后回朝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等活动。

宋代的立秋习俗也颇有意思。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呼:“秋来了。”奏毕,梧桐如果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算是寓意报秋。

民间则会戴楸叶,人们在立秋当日,会把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又或者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俗,再不然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迎接节气的到来,祈求平安吉祥。

 

立秋三候

古人云,一节有三候,一候为五日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风起,暑去凉来,此时风温变而凉气始肃。

最好的风,便是执一把蒲扇,望空中明月

轻摇秋意,明月如霜。

二候|白露生。

最喜山间清晨,人迹罕至,只身一人,独享清欢。

看朝雾起,白露生,草木长,清泉洌。

欲滴未滴,是露凝了霜,道尽秋意寒凉。

三候|寒蝉鸣。

秋风渐凉,寒蝉始鸣,

鸣着丰收,也传颂世间的离别。

喜悦也好,悲伤也罢,

终究不过是花开花落终有时,

大抵不过是万物四时皆有序。

晚风涤

抛去白日的毒热,夜凉风轻,吃罢晚饭,人们踩着月色,缓缓闲走。

晚间散步,是立秋最妙的步伐,听着蝉鸣,随意舒心。

月色抬头可见,晚风清凉,好像真的把焦虑琐碎抛却脑后。

生命就像散步,踩过疲乏繁琐,崎岖颠簸,缓缓前行,美好的事情总会随之而来。

 

草木知秋

秋天的景是以木显的。

木落见山容,壮阔之美。

春花夏草,秋林冬雪,好像随着温度下降,视野胸怀都变得烟波浩淼起来。

秋入横林数叶红,清秋的美是静谧的,柔和的。少了春之萌动,夏之燥热,冬之冷冽,却愈发显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韵。

是明净,是绚烂,是埋藏在岁月风骨里的温润与美丽。

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缝隙,晕染了季节的眉梢。


啃肉吃瓜

立秋,古有啃秋的习俗。

《岁时风俗》有记:“立秋食瓜,日咬秋,可免腹泻。”

现在的城里人,会在茶余饭后一家人围着吃冰镇过的西瓜。

而村里人则更洒脱一些,围坐瓜田里,边唠嗑边啃秋。

老一辈的人说:这样清暑气。

这一代的人说:这是秋天的仪式感。

立秋吃肉,也叫“贴秋膘”,是为弥补盛夏的苦。

暑热时人食欲不佳,可立秋的凉风一起,得补回些斤两。

汪曾祺这样写立秋:“立秋要吃烤肉,将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满屋烤肉香。”

在脂厚醇香的风味物质挥发中,立秋的生动鲜活跃然舌尖。

 

读书明智

以文学辞章自养,方得秋意之高远,

通幽明之理,达万物之道。

文学辞章如人间真善之物,

人的心性得以润泽,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深居一室,一杯茗,一卷书,一缕香,

便将喧嚣纷扰隔了去。

 

时至伏末,夏将结束,

立秋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

不只是感恩四时和自然赋予的更迭,也不只是去顺应它们做些琐碎的习俗。

更重要的,是面对新的时令,都能拥有一颗妥帖照顾生活的心。

立秋,试着在悲喜间活得通透。

愿你我:

好好生活,当下珍重。

化伏为安,万物荣华。


- END -




文案为道安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