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坝子
元音坝子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年轻的一代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也是努力的想了又想,才依稀记得它原来的样子。
忘了修电影院是什么时候,只知道把元音坝子打上围墙开始售票看电影的时候,因为那天打了冰雹,所以取消了露天电影我哭了,与我同时哭的还有粮台上那些老人妇女,只是他们是为了减产为了灾害而哭。
曾经的元音坝子是我们儿时的乐园,玩耍的天堂,那是用泥土堆砌的舞台,两边有石梯,舞台右边有道小门,里面堆着杂七杂八的杂物,有歌舞表演的时候就是更衣室换衣间。舞台下面就是平整的大坝,是大人开会,看露天电影,观赏歌舞表演时,就是观众聚集的地方。
那时候好像根本就没有滚一身灰会挨打的说法,只看到眼睛珠子转也是常态,毕竟没有学前班幼儿园,台上台下就是我们的天堂,只要不打架准时回家吃饭,大人们基本可以不用操心会丢,那时社会并不复杂。
元音坝子的左方就是区公所的大门,还是两边都有石梯,一般小娃娃都是难得进去的,因为大人打过招呼没事不准乱进去。张家就在对面坎下路边,那也是我记忆中最大的堂屋门,至今脑海里依旧存着门的样子。
舞台后杂物间曾经失过火,所以大人们就不让再去那里玩,打上围墙前曾经在这坝子里整整放了一个礼拜的电影,一次两部,全区的放映员在接受考核,那也是我记忆中最不可能忘记的事件,因为后来我的绰号就叫“电影迷”。
元音坝子完结了那个时代的任务,打上围墙开始售票看电影了,大人一张票八分钱,我不够一米二当然免费,只是相对于这免票来说,我真的是不开心的,因为再也没了原来那坝子和舞台,后来又砌成了石墙安上了凳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院了,当然也保留了舞台用作表演节目,只是有了高低感便没了平视,总觉得就没了味道。
现在故地重游,电影院还在,只是也只是那墙的框架还在,早就没了电影,而我给同游的外地朋友介绍时,脱口而出的还是:“这就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元音坝子”。
朋友不解,哪有坝子,明明就是一栋很大的石墙房,我笑笑说:这就是元音坝子,因为它就是那个时代的符号,在我脑海抹之不去。
又及:张老师来信告知张天顺说应该是叫做“衙门坝子”而不是元音坝子,或许是音节的关系转了音,我想张六哥说的是对的,毕竟他的年龄和接受上辈口口相传的胜于我因音而作,同时根据坝子所处位置而言,理应叫做“衙门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