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公众号《打着花伞的小怪兽》

叔本华:时代配不上的孤独天才

2020-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洲八月

    “人生实如摆钟,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这是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言论。

    叔本华,全名亚瑟·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德国但泽(现改为格但斯克)。父为知名商人海因希里,母为名作家约翰娜。可他仅为表面上的上帝的宠儿。叔本华父母之间并无爱情,母亲对叔本华的爱仅流于表面,与他保持着“官方距离”。父亲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热爱自由的人。因而叔本华的幼年缺少童话般的色彩,暖人心间的阳光。这也是他孤傲刻薄的原因之一。

    叔本华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游历、青年学习、壮年落寞、晚年辉煌。

    1793年即叔本华5岁时,但泽被普鲁士吞并,叔本华一家迁往汉堡。商人父亲想把叔本华教育成“世界公民”,让他子承父业。所以少年时期的叔本华除接受私塾教育和商业教育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游历四方,在“行万里路”。9岁,随父母旅行,途经巴黎,寄居于父亲友人家中。15岁,周游欧洲各国,历时两年。上帝总是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又开上一扇窗。叔本华缺少家庭的温暖、彩色的童年,却拥有了同龄少年无法比拟的阅历与知识。

    叔本华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他17岁,他的父亲落水去世(传言为自杀)。叔本华在14岁就确立了研究哲学的志向,但由于父亲阻碍(其父希望叔本华能够从商),真正的学术生涯一直未开始。

    父亡后,叔本华开始了“读万卷书”。1807年7月赴科塔,学习希腊文、拉丁文等文学。后回到魏玛专心研究希腊、拉丁数学等。又于1809年9月进格丁根大学医学院,第一年学习医学、历史、物理、植物学。第二年转入哲学院研究哲学,并旁听天文学、生理学、法学等。1811年夏末转入柏林大学,除研究哲学外,还研究自然科学。叔本华仿佛一个饿坏了的孩童,疯狂的汲取一切营养,来者不拒。很快,这位热爱学习的天才青年便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成为了年轻博士。

    可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尽如人意,这位年轻博士虽学术成果惊人、结识众多名人,但不为人赏识。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的知识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

    1818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仍未引起世人注意或是认可。人们总是这样,他们不愿相信或难以领悟的学说观点、难以欣赏的人,无论多么耀眼璀璨,也只是疯人疯语。

    三十多岁的他,孤独至心。25岁时,就与母决裂。而25岁之前,爱而不得,初恋幻灭。热烈真挚的爱伤过之后,他开始怀疑爱情,以致后来他与女性的关系也是情欲大于爱。在沉寂的三十多年里,他孤独、痛苦、多疑、恐惧。他在一个广场,周围的人牵着手笑闹,他看透了喧闹背后的悲凉,却只能一个人悲伤。这样的落寞一直持续到1848年即他60岁时,一时间赞美、名声纷纷涌来。他用时间证明了是时代配不上他。

    此刻,我并不想花过多的时间去讨论他理论是否有失偏颇,毕竟那是属于他个人的见解。叔本华作为悲观论者,他看世界更加理性。他为我们揭露了世界的不完美,让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更有勇气的面对不完美。这个世上没有乌托邦,我们可能做不到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但至少更坚强一点嘛。

    他站在荒凉大道上,看着寥寥数人,道:“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