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洋妈妈de中医笔记-捏脊
现在的中国家庭一般都是“421”模式,宝宝出生后简直就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每个人都希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周围有宝宝的朋友很多,常常听大家在一起讨论孩子的体质,感觉现在孩子的体质没有过去的孩子结实了,动不动就容易生病,过敏体质的宝宝也是越来越多。孩子受罪,家长也是筋疲力尽。让宝宝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不仅是孩子的一个宝贵的财富,更是让当父母的省心省力。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流传下了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那就是捏脊。
捏脊.jpg
原理探讨
捏脊法最早见于晋朝著名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曰:“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其中的“拈取其脊骨皮”即后世之捏脊。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从中医角度看,捏脊的行走经络是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背部属阳,督脉主全身的阳气,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督脉不通则诸脉不通。各脏腑的经脉都与督脉相连,脏腑有病能影响经络,而经络有病可内传脏腑。捏拿督脉能振奋人的阳气,阳气通则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因此得以调节。所以说捏脊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提高脏腑功能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养生、治疗的作用。
背部经络图.png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脊柱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脊柱中又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脊柱是脑、脊髓向全身各器官、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交感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来支配、调节全身的活动。捏脊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交感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能够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
捏脊手法
捏脊分为上捏脊和下捏脊,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中提到的都是上捏脊(即从下向上捏)。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一般用两手沿着孩子的脊柱两侧由下而上连续捏提肌肤。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我们从经络图中可以看到,捏脊经过后背膀胱经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对肾、脾、肺都有直接影响。每次捏脊三到六次,每天或隔天捏一次都是可以的。
捏脊的注意事项
1.捏脊是家长与宝宝身心交流的一项事情,需要家长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充满慈爱,相信人体是一个很神奇的器官,用心与否是可以自然被感知的;
2.捏脊的时间最好在早上起床后进行,早上旭日东升,也是人体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此时上捏脊顺应了大自然规律,效果也会比较明显。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阳伤阴,反招实热病患。还有就是最好不要在饱食后进行;
3.脊背部皮肉有破损、炎症、疖肿的都不能做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倾向的人要慎用捏脊。
小屁孩从出生到现在,我基本保持着给她捏脊的习惯,捏的时候会跟她说“蚂蚁上树”,每次都是舒服的不得了。现在因为是冬季,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收藏闭藏的季节,所以捏脊的时候不适合裸露皮肤、不宜太过刺激、不宜鼓荡正气太多。所以我一般都是隔着衣服轻轻揉按脊柱两旁,同样可以达到保健效果。
最后想说的话
无论如何,诚意向大家推荐捏脊这个按摩手法,或者多多抚摸宝宝的背部都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现在的我们大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料本来就缺乏,捏脊不仅是提高宝宝的身体机能,更是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肌肤接触能有效促进宝宝大脑发育,让宝宝聪明伶俐,性价比如此之好的一个按摩手法,何乐而不为呢?
亲子时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