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文章书后感

回忆是靠不住的野火和无人问津的小角落

2015-07-17  本文已影响218人  西尼

前不久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叫《追风筝的人》,我先看的同名电影,那会儿还在念大学,大一或是大二的样子,记不清了。拿到书的时候努力回想了一下,印象里只有一些模糊的蓝黄不清的色调。我好奇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小说或者电影,却总是记不大清。

我读完了这本小说,以为过程中能回忆起一些片段来。发现都是徒劳。它对我来说,像是全新的东西,喀布尔的天空、生日晚宴、孩童的秘密山丘.....而且,没有蓝黄相间的色调。那一定是电影才加进去的东西。

所以,能不能下这样一个判断:我们读过、看过或者经历过的生命里的一些时刻,其实都会阅后即焚,像长于寂静又烬于野火的荒草,它们肯定不是纪录片中的主角。这个判断有点草率,不过此刻实在懒得再用搜索引擎。你知道,也许知乎就有回答。

写这麽多,其实并不想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部好小说,用词精炼,几乎没有多余的情绪,但电影更打动我,我在感性上大过理性,受不了类似久别重逢的画面。我想讲的是《战争和爱情》,这本书,全部都是关于久别重逢。

合上唐大师的这本爱情小说的精装版下部时,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这里没办法来点环境描写,反正有点恍惚。我的床正对着一面贴在墙壁上的长方镜,上面贴满了我毕业后收集的飞机票或者水电催缴单,我为什么还能记得这麽清楚呢,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大脑的确是空白的,没有情绪的空白。

小说大约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所以叙说者已经老了。因为没有对手戏所以一开篇让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老人的追忆流年。说是战争与爱情,其实只是讲爱情,战争不过是陪衬,或者说反衬,因为男欢女爱是残酷的美,在被战争撕扯得七零八落之后,几乎可以同等强调战争如何残酷的毁灭美。读者们又要哀叹:要是没有战争,他们的爱情该有多好。

其实,也不一定啦。不过缺憾总是容易让人倾向于盲目修饰。男主角是清末富二代,天真烂漫,秉性纯良。女主角一开始倒是有点扭捏了,后来慢慢从小白兔变成了老乌龟,如果解释为生活磨砺了她的意志也不是不可以,但她是一名女共产党员所以我对正能量的说法总是心存怀疑。“我的一生,是要奉献给党的”,这句台词晚年的女主角一直重复,令人心烦。但我还是觉得读来动容,因为时间跨度太长,所以从你侬我侬到人在对面君不识,就仿佛那段爱情不曾发生,那个人不曾存在过一样。因为是小说所以有许多上帝视角来讲述发生的许多场景,不过更现实的场景很可能是归国探亲意外相聚的老年男女们能够想起来的细节真的不多。这个才是让我伤心的理由。

所以,爱情又算得了什么呢?小说里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描述了一场男主角庄园被敌人攻陷之后的杀戮。死亡来的轻而易举,死去的不过是庄园里最卑微的角色:管家、看米仓的、被圈养的食客.......他们无异于那些荒草,来时无足轻重,死时不明不白。对于整篇小说中而言,这些发生于不过几个小时之内的覆灭,其实也就不痛不痒了。

#Mysid_中午写字是个提神醒脑的好办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