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好与坏的单维度评判,去看激情和热爱

2017-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学工作者_张旭兰

你如何看待《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明显主要是因为尼尔的死。那就得先分析尼尔。

尼尔与父亲的矛盾早在故事一开头就出现了,父亲要他辞去校刊工作,这类事情明显也不是第一次。

但是他很快就屈服了,不仅屈服了,而且为了让父亲安心,自嘲式地说了这么句话。

——你看,他已经被自己困住了。

悲剧早就注定发生,没有什么“等你从医学院毕业了,能独立自主了,就一切由你”

困住他的不仅是他父亲,也有他自己啊。

他是最向往笼子外世界的那个,要重建诗社的不就是他么,让陶德的文具组合飞的不就是他么,而同时他又是被镣铐锁得最紧的一个。

他所寻找的自由,都是有自我设限的,他最渴望它,又最不敢真的去碰触它。

最后在舞台上,他对着在墙角的父亲念迫克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结束语:

要是我们这辈影子

有拂了诸位的尊意,

就请你们这样思量,

一切便可得到补偿;

这种种幻景的显现,

不过是梦中的妄念;

这一段无聊的情节,

真同诞梦一样无力。

倒恰巧与老师吃饭时和另一个教授的针锋相对呼应:

惟有在梦中,人们才是真正自由的。

他没有丝毫勇气挑战,又太过罗曼蒂克,所以唯有死。

老师的出现只是催生了这个事情的发生而已。

基丁的教师行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或不正确,但就个人而言,我很乐意有机会“站到桌子上重新看一看世界”。

但我不会一直站在上面,因为,毕竟桌子不是用来"站"的。

再来看另一个被基丁老师影响的人:陶德

陶德,一个羞涩内向但内心却很丰富的男孩,在他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显得自卑怯懦。基廷老师那一番关于生命的言论在托德内心起了涟漪,他拿起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重重写下seize the day,虽然后来把它揉皱扔到了桶里,但充分地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基丁老师发现了这个不善于表达、封闭但却丰富的小伙子,看出了陶德内心的恐惧,在课堂上,他叫托德朗诵自己的诗作时,陶德没有勇气推脱自己没有完成。基丁激动起来,在黑板上写下惠特曼的诗句,让陶德上台对墙上惠特曼进行描述,再让他闭上双眼尽情想象,最终陶德喊出了自己内心野性的狂叫"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自信的惊喜第一次出现在陶德的脸上,一种坚定从心底油然而生。他的热情与想象力被基丁老师一点一点激发出来,吟出了发自灵魂的诗,震惊了全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陶德,光彩且充满活力。

对于基丁老师,我们无从去评判好与坏,因为一切评判离不开时代,也离不开评判者的价值观。而从电影的叙事中,我们看到了基丁老师的激情,那份炽烈的激情和感染力,这份激情最终能否沉淀成热情,还是注定成为被耗竭的激情,从电影的时空尺度中,我们尚无从确定,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总有不同的接口和可能性,留给观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