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职场菜鸟成长记成长这条路

在生命旅途的拐角,我被兴趣撞了一下腰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344人  21f8bafc8a4b

本期受访者:唐雪丹

伦敦国王学院艺术管理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交换期间学习电影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本科

《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主笔作者

成长中的电影人

                                                                                        文:MG学长

                                                                                        图:唐雪丹

缘    起

高中刚毕业的小唐或许很难想象到自己未来会和电影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高中时代的小唐,因为从小热爱阅读人文社科类的书,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关心,在分科时选择了文科。高二时读了刘瑜的书《民主的细节》,激发了她对政治更为浓厚的兴趣。

高考后她最终填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小唐说,这是基于现实的选择,毕竟高中的时候对大学专业的了解相当有限,而且囿于志愿填报的规则,并不确定的分数线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半自主半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就读。

在校期间她曾任上外模联协会外联部部员,S-elf青年工作室创始人,间隔青年计划发起人兼主编。她也有过相当丰富且有分量的实习经历,如曾在中国三明治、凤凰卫视北京节目中心、腾讯新闻等多家媒体实习;在NGO世青创新中心和复启教育帮助青年人成长,也帮助互联网初创公司从零到一搭建框架,边做边学新媒体运营和创业知识。

和朋友们在伦敦野餐

但小唐只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收获:「我是一名生命不息的老少女,多年来不间断地折腾着自己。

随着采访不断进行,小编发现,她的求学和工作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并且更好地认识自我的过程。

邂    逅

大二的她,出于对间隔年的兴趣,为了知道「间隔年的人都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他们在间隔年之后又收获了什么」,她发起了「间隔青年」采访计划,带着二十来人的团队一起,花了一年时间搜集并采访了30位中国的间隔年实践者,出版成书《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

著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这本书的故事跨越三大洲十余城市,30篇热气腾腾情真意切的文字。她回忆道:「这群间隔青年关心内心的成长,也关爱这个世界。他们不气馁、有召唤感、爱自由。我希望记录他们的间隔年故事,并呈现给更多人。 」也的确有许多人就此获得了更多去尝试的勇气。

现在的小唐仍然笔耕不辍,继续用文字抒发对世界的浪漫想象,传播她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她在筹备自己的第二本新书,关于13座她曾停留过的城市,将它们的现在和过去用串联起来;她也在电影自媒体上发表影评,将自己对电影和表达的兴趣结合起来。

唤    醒

大学本科期间,小唐还参与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换项目,这对一个像小唐这样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决定,只是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诸多活动之一,仅此而已;谁能料到,她在这里邂逅了扭转她整个人生的事情、感染她灵魂的东西——电影。

哥伦比亚大学留影

大部分交换项目的宗旨似乎是短期内换个环境学习本专业课的感觉,如果学分能转回本校,学生就会降低很多压力,但转学分一般操作起来比较死板,要注意开课院系,有的甚至课程名称必须一致。

小唐经历的状况也基本是这样。但在选课的那两天,她看着琳琅满目的课程列表,突然意识到,自己多么想学习更多不一样的东西,从女性主义到电影研究,从纪录片到摄影。

「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课程,那么多有意思的课程」,即使是回忆起来,小唐也没忍住说了两遍。

她问自己,如果我不选,我会失去什么?如果错过,以后还会有吗?本专业的知识在回国后多花些时间就能补回来,但在资源丰富的哥大,如果错过选修电影戏剧课的机会,回国以后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小唐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做出这个决定,这也是最从心所欲的一次学习机会。

最终,小唐在哥大交换期间,没有上任何与本专业有关的课。她说,她很感谢自己的决定,接触到了电影摄影、纪录片的缤纷多彩。她说,自己当时状态极好,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电影艺术的精华,达到了心流体验的境界。

逐    流

当小唐遇见了电影,她发现了之前没有深度了解到的那一部分自己;同样是表达,她爱极了这种与文字有着截然不同魅力的艺术形式。

本科毕业以后,小唐决定放弃自己已经有着相当实习积累的新闻媒体行业,全然投入电影的怀抱。作为一个准大四生,她决定再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通过出国读研接触和学习更多文化类相关的东西。

在研究生申请中,她取得了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公共管理硕士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了奖学金资格,该校是在政治科学领域最好的学校之一。然而,她仍然遵从了内心的想法,最后选择了伦敦国王学院的艺术文化管理专业。

在东伦敦扫街

她说,自己更愿意去做百分之百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去做权衡利弊后最合适的选择

小唐觉得自己做选择的过程并不艰难。「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情结吧,电影、绘画、音乐、文学等,若问喜不喜欢,总会喜欢一样的。毕竟我们都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心。我只是有幸想清楚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唐无疑是自由的,纵一苇,之所如,随心而动。

她说——I have nothing to lose.

秋    实

现在,小唐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独立电影人,对编剧、制片、导演等工作均有涉猎,作为导演及制片,拍摄了短纪录片《大理想国》、也参与了独立短片《冻土》《京观》等优秀作品。

今年夏天,她的电影申请被选中,作为全球20个参与者之一及唯一的亚洲青年影人,赴耶路撒冷参加为期六周的纪录片工作坊。期间,她担任制片人的记录短片《Miriam》,于耶路撒冷电影节上首映,并将继续在全球其他的犹太电影节展映。

在耶路撒冷电影工作坊

这对小唐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在此之前,她都是独立制片,自己身兼数职,或者和最亲密的朋友合作。

「这是我第一次和完全陌生的人一起合作,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陌生,还有陌生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我担任制片人,导演是美国人,剪辑是意大利人,摄影师是波兰人。这种状况必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碰撞,产生了许多沟通上的问题。这次经历对我而言是对未来工作状况的一次预演,让我认识到了这个行业潜在的冲突和挑战。」

审    视

面对电影行业中的一些现实困难,小唐也能够非常积极正面地面对。「所谓电影行业的限制、红线之类的问题,我觉得这涉及到个体和时代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过去学政治,热衷于讨论这种问题,但现在我想回到电影创作本身来讨论。

我看到国内有很多有热情的电影人,我们不断寻找同类、寻求交流,这就是个体性意义上的好环境。虽然有限制,但我们还是可以更柔和,更灵活地去呈现,不能一味地抱怨,毕竟哪怕是做实体商品也有可能涉及到红线。

谈到政治文化因素,可能伊朗更加典型吧,在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审查制度更为严格。但八九十年代伊朗电影的‘崛起’,包括一直到现在,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现在还是有各种可能性的,不能拍长片就做短片。电影受到税收、实体经济、影视行业资金链等等的限制,如果我做不了院线电影,那我就做低成本电影。当然还是要关注行情,不能只靠一腔热忱。

短片《冻土》放映会

在小唐心里,艰难绝不会成为放弃表达的理由,表达是高于一切的。

对于什么是好的电影作品,小唐也有自己的看法,「电影市场有一个经典问题,就是商业和艺术的关系,我觉得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市场需要被教育,观众的品味是可以培养的。

最基本的来说,能够把一个故事讲好,就可以打动人。即使是最泛滥的题材依然可以是很好的作品,不一定非要去探索最边缘的东西,我看到电影节上关于边缘人群题材的电影已经比关于主流群体还多了,但不是每一部都让我觉得有那么大的意义。

寄    言

对于和自己一样的留学生们,小唐也给出了自己最中肯的建议:「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反过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多花点时间去找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能做的事的交叉点。」

小唐带着艺术家的感性,建议大家建立自我维度的价值体系,不要因为薪水、他人评价之类的事情对自己的留学经历产生怀疑。

「刚回国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本科同学都已经有所成就,而自己才处于起步阶段。出国就是学习国内读书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是就赚到了,满意度在自己的内心,学习所得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正如幸福感也无法量化。海归求职会的价值导向只是社会界定,但自己不能被牵着走,不要让外界的价值体系取代了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后    记

小唐骨子里是个世界公民,也是个热爱冒险的生活梦想家,坚信「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实践着智性的叛逆与接地气的文艺,希望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中创造和留下一些有意义的痕迹;生命不止探索不息,遇到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都要去探索一番。

她说,「兜兜转转许多年,发现至今觉得比较骄傲的一些事,都跟「创造&表达」和「分享&影响他人」有关,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make great ideas happen and influential’的人。」

我相信如果有真正的改变会发生,那将会发生在我们这一代身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MG学长。我最新的采访,都在这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