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天
《论语.八佾篇》第十六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析:
饩:(xì) 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这一章必须先要知道关于“告朔之饩羊”的典故,否则无法理解。
古时把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日。古代的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朔政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诸侯在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向天地祖先禀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告朔这件事很郑重,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末期,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了。
鲁国自文公起不再亲自到祖庙告祭,只是有时还是会供一只羊应付一下,用于告祭的羊的存在则表示告庙之礼还没有完全泯灭。
所以,当子贡准备去掉告朔时候用的饩羊,孔子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如果心意诚恳不必用羊也行,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是告庙之礼的象征。所以,你子贡看重的是那只羊,而我更重视它代表的礼仪。”
这个典故讲完,可能会有人想起前面孔子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既然孔子自己都说过,代表仪式感的东西,与其奢侈不如俭朴。为什么在这里又强调要保留那只羊呢?为什么还要强调羊所代表的礼呢?
去理解古人的繁琐的流程或许我们有点吃力,还是调换一个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事例吧!
我们小的时候,物资没有今天丰富。过年了,每家每户都会提前买上很多的年货,到了年三十晚,家家户户都会尽自己可能的做顿鸡鸭鱼肉俱全的丰盛菜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大鱼大肉的吃一顿之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岁。过了晚上十二点还要放鞭炮,家里要通宵的开着灯。记忆里,满满的都是喜气洋洋的的年味十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只要开心,每天都能够吃得比我们小时候的团年饭还要丰富,团年饭的鸡鸭鱼肉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有些人为了营养均衡,年夜饭都开始没有了那么多的大鱼大肉了,一来因为太肥腻了不健康,二来做那么多菜很费精神,做多了又吃不完,现在的人们也不喜欢吃隔夜的东西,倒掉了似乎太浪费。
渐渐的年夜饭的丰盛与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有些人甚至觉得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然而,这顿年夜饭还要不要吃呢?
做为传统的中国人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吃,必须得吃,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顿团圆饭的这个规矩必须得保留。而且不管是什么,必须也得摆满一桌,热热闹闹的吃一顿,浪费就浪费一点,可是这段饭绝对不能少。
不是要节约吗?不是已经过了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了吗?不是做那么多菜很劳累么?不是要注意饮食均衡健康吗?为什么还是得如此操劳的这样吃一顿呢?
因为这顿饭象征着团圆,代表着辞旧迎新,促进着一个家庭的和谐,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这样的团聚让每个家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让每个家长在看见自己的儿孙绕膝时会觉得欣喜,让每个孩子能够从小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关怀,让一个家庭更加团结和温暖。
多丰富的饭都可以随时吃,可是年夜饭的意义是任何一顿饭都取代不了的仪式感。
有些东西,虽然不用刻意的表现,只要能在心中时刻谨记也可以。可是,人难免会有懈怠的时候,有些事情长时间的不做就会流于形式,甚至疏懒荒废,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去提示才能维系得住,这就是“礼”存在的意义。而“礼”的存在也一定需要一个代表。
就好比情人节,或许大家工作都很忙,不一定会有时间一起从早到晚的浪漫温馨,也不一定要送一份价值连城的宝贝,但是一句温柔的爱语,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还是必要的,因为一句话代表你对对方的在乎,一份礼物代表你对感情的重视,不一定华丽,但一定要温馨。
“之乎者也”告诉我们,仪式感可以简单,但是不可以完全没有,因为有仪式感才会代表重视,仪式感是最起码的庄重。节日之所以是节日就是因为人类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意义,而这些意义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的重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生活变得更加的多彩多姿,充满欢喜。试想一下,如果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个样子,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无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