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与思考第37天

2022-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肉肉我爱

“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曾国藩

夜深了,今天想聊一下关于“读书”。

以前七哥他妈看到我取了快递,抱一摞书回来,她总是念叨,你拿书,书架都装不下了。我起初当做没听到,哼哧哼哧的拆书,这本看看,那本翻翻,我行我素,不亦乐乎。后来有一次,我大约是忍不住了,就笑着和她理论:妈 ,买书不是为了把书架摆满才买的,如果书架装不下了,那就换大书架吧 。

七哥也说,你买这么多书 ,都看了吗?看了都记住了吗?

1.关于是否都看了,答曰: 都看了。

不过有的只看了封面或者目录,有的看了内容简介,有的看了部分章节,有的勾了案例金句,仅有很少一份部分书会从头到尾读完,甚至会读上两三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时候买一本书的时候,我本身就不是看中了它的全部内容,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其中的一句话,一个案例,甚至只是一张图表吸引了我,我为我看重的买单,也只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这就够了。

书和我们的关系,也是分亲疏远近的:不同的书,对我们来说,犹如恋人与朋友的区别:对于自己特别心仪的书  ,就犹如恋人,于是自己喜欢反复阅读,随身携带,常伴自己左右;而有的书,犹如朋友,你能看到它的好,愿意与它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相处,但不一定会参与它所有的生活,我们可以有很多朋友,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书,从不同的朋友身上学到不同的内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关于买回来的书,是否一定要完整的读完,我们大可不必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当然,那些书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并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在当前阶段、当前的自我认知下,我们还没有GET到彼此的点,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把买回来的书,再重新翻阅,又会有新的收获,那是后话,一切顺应自己的成长。

2.关于看的内容都记住了吗?

答曰:有的记住了,有的感觉像没看过一样。

有朋友曾一脸懊恼的说,哎呀,你看的书,都能记住 ,能讲的出来,我看了也记不住,所以干脆就不看了。

现在我把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来“辩解”一下:
第一、我能讲出来的,都是我已经记住的部分,因为自己比较感兴趣,所以有印象;当然我还看了很读书,估计都是没有记住,所以也讲不出来,甚至都忘了自己看过些啥。

第二、我没有记住的部分,就定义在这本书的内容和我本来就没有同频,我们只是彼此在人群中对望了一眼,然后又匆匆离去,它成了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甲,没有产生链接,所以没有记住,很正常。

这既不是书的问题(书当然也可能有问题,比如我今天看的一本书,就觉得太烂透了,我还是翻完了,总想找找它除了吹牛之外的价值),也不是我的问题(我也可能有问题,比如看书时心浮气躁,并没有沉下去),只是说,缘分未到而已,不必强求。

第三、不管记住的,还是没记住的,能陈述的,还是不能陈述的,读过之后,结果都不会太差。

因为有些书是工具,你读它你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存在,用的时候你可以去翻阅它;

有些书是帮助我们理解,形成我们的思维方式;

还有些书就是引领,读它的时候能迅速让我静下心来,比如我烦躁是习惯抄写《心经》,或者多读两遍“六项精进大纲”。

所以,读一本书,“记住”并不是读书的目的,我们又不赶考,还是那句话,顺其自然。

3.  一艘载满真理的船,停在大海中间。

昨天在飞机上,突然就悟出这句话,越想越觉得这个形容好。给自己点赞。

怎么说呢?有些经典,晦涩难懂,要是有人从旁解读还好,要是没有,那便是一句话也读不懂,偶尔能悟出一两句的意思,已是谢天谢地了。大约也只有少数人能逐词逐句的去诵读,理解,然后贯古通今地解析,而这个少数人,不是学者,就是教授了,我等平头百姓能读懂的,是凤毛麟角。

这些经典,就犹如一艘载满真理的船,停在大海中间。似乎所有人都知道那艘船载满真理,但是我们能获取的,仅仅是偶尔从大海深处飘来的点滴,要想真正获得,必须付出绝对的努力,明确方向,下海游泳 ,登上船去。这对智力、体力、毅力都是一种考验。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但是真正一门心思去追求真理,跨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上下而求索的,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自己的生活社交圈,偶尔能从大海里打捞一下飘来的真理,已经足够,所以在生活中求索,也未尝不可。

所以,大可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读完经典 ,读懂经典。感兴趣的话,就从简单的开始读,不要攀比,不要功利 ,以自己内心的自在为第一要义,不感兴趣的话,不读也罢,总归是各有各的活法。

时间的风,终究会吹到每个人的头上。

4. “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周易》)

能让树动山摇,草趴在地上,花倒在地上的,是什么?是风。风之于“读书”,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关于风的这段描述 ,曾国藩是用来形容“人心”的,在此我借用来形容读书,觉得亦无不可。

关于读书,就是一点点形成自己的习惯,慢慢读,慢慢学 ,慢慢悟,慢慢实践,我们命运的风向就是在这个“慢慢”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势不可挡。

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

肖英  2022-7-1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