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书优秀作者文诗荟萃

棋盘上的境界

2019-02-24  本文已影响37人  青枫飞燕

阿城的《棋王》让人难忘。

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阿城透过一副棋盘,演绎出人性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上胜利的至高欲望,其实就是生存下去的基本欲望。这些欲望在那样晦涩的青春里,毫不张扬, 他的容、收、合不仅是围棋之道,更是为人之道。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月,人人都为生存奔波的时候,他却执著于自己棋的世界,把它视为自己生存的理由。在他脑中,眼里,手中,只有一件事情,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像饥锇的人对待食物一样,虔诚而且珍惜。

这不单单是一副棋盘啊!文字中的,音乐里的,笑骂间,哪一处你痴迷了,你就是自己的“王”。 我们的生命断然不会再经历那动乱的年代,人性也断然不会再受到那样的压抑,但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珍惜,却是这《棋王》最应该告诉我们的。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惟有精神上那一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而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吧。王一生被号称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权利和路线的纷争,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他自有他的世界——— “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不随波逐流,不轻易否定自己,更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和精神的愉悦层面,那么精神大概是不会荒芜和贫瘠的。在这悠然与乱世之中,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