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知升级了吗?- 《第一性原理》书评
本书主要讲了如何破旧立新,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时间无限拉长、空间无限扩展的今天,成为跨界的一大利器。围绕这个主题,探讨延展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科技产品,商业乃至世界观的发展历程中的破旧立新,时代的发展与人类的认知跨越最终都可追根溯源到背后的同一个基础,那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存在及其合理性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闭环系统的基石,却独立存在于系统之外。它是隐形的,是本质的,是逻辑推导的原起点,是逻辑推导的前提与意义,存在形式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
这里有几层意思:第一,现有认知是有边界的,从内部寻找答案是难有突破的。柏拉图的洞穴囚徒指的就是这个闭环系统,我们以为看到的世界本源其实是真理之光折射在墙上的影子。第二,想突破边界,就要有走出洞穴的意识。走出来以后,分两步走,挖掘出第一性原理,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建立比原来更大的闭环系统,而其中第一步较第二步难得多。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占大多数,而卓越的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占少数,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善于系统内的解决求生问题,而卓越的科学家,他们不受闭环的边界限制,敢于用质疑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系统外找到问题背后的真相,使系统升级成为可能。第三,每个系统都是有局限性的,第一性原理既是突破口,也是枷锁,它有可能被打破,辛苦建立起来的系统被升级在所难免。正视已被广泛接纳的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接纳科学的可证伪性这一特点,才有了敢于挑战权威,在更大的认知范围内建立新的,暂时的他洽的体系,并乐于接受时间这把尺子的考量,为系统下一次的升级做准备。
从中给了我两大启示是,一是要推翻原有的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第二,真正的“知音”不一定要观点相同,而是要逻辑相同,只有逻辑一致的人才有可能从同一个基石推导出同一个结果。
第一性原理的作用与魔力
书中列关于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来破旧立新目给了不少例子,其中有几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例子是从战略层面看电脑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第一性原理发挥了内驱力的作用。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脑的公司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为什么呢。因为这家公司将电脑的市场定位在科研市场,这一个隐形假设,把公司的前途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市场里。电脑从科研市场,到商业市场的IBM,再到个人市场的苹果,每一次挖出战略层面的隐形假设,升维第一性原理,这就是打破市场格局,赢取份额的洗牌之举。这也是在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后来者居上的机会。
再引申一下,解决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解决现有问题,另一种是辟一条新的途径让现有问题便得无足轻重。比如产品涉及层面,乔布斯把这一点贯彻到了极致。在设计音乐播放器时代,大家都还在聚焦如何将屏幕缩小,他干脆提出把屏幕去掉,用随机播放给客户惊喜。打开心智与思维,这是灵感流淌进来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Microsoft有过一段至暗时期,当时的掌门人纳德拉带领公司4年走出漩涡正是触达了第一性原理,这里第一性原理是连通旧与新之间的桥梁,在新商业环境中重新定义企业的使命与初心。他从业务内容中走出来,回到元起点,从更大的格局看到公司业务板块结构与未来市场的续洽性,使命从原来的生产计算机与软件升级为帮助其他人做事,做成事。使命刷新后企业文化也随之变了,原先碾压竞争对手的行事风格也转变成与硅谷其他公司成为好朋友。要帮助更多的人,战略重心云为先,移动为先。资源重新分布到符合时代趋势却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业务单元上,就意味着放弃当时收入庞大的windows业务。从当时市场上看,亚马逊AWS的数十亿的份额与microsoft几百万的份额,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而受众议的决定。可贵的是,他认识到Windows是光环也是枷锁,卸下它才能走得更远。四年后他带领公司市值冲顶,重回市场第一。
还有一个例子是埃隆马斯克,他如何用物理学的还原论解决商业难题,比如拆解电动汽车电池、拆解运载火箭。这里第一性原理扮演着创业者精神支柱的角色。人们习惯于先衡量目标完成的难度,面对相对困难的目标,一开始就已失去了完成目标的信心。而他用物理学角度看待世界,一层层拨开食物表象看到内里,比如拆解火箭的原材料,确定降低成本的方案是如何把一次性火箭升级成可回收火箭。他坦言,坚守使命内心有一种极度的孤独感。在目标没有实现之前,由于目标“不切实际”,没有人会相信你。
第一性原理的克星及救星
如何探寻到第一性原理有几大的障碍:它是隐形假设,不是一眼可以看到,跳出框框后,要具备找到这一实质的慧眼与慧心;其次,群体信念,个人在群体中要得到认同感,很可能放弃自己的立场与个人意志,很容易掉进群体认知的黑洞;最后,我执,我的存在是通过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呈现的,当我的立场受质疑时,我要极力维护我的尊严与面子。这些现实存在或者人性自带的问题让本来探寻第一性原理这条路更障碍重重。
批判性思维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认识到我们所谓的客观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所以它们受到质疑是正常的。接受自我批判,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判是自我成长的绕不开的经历。我喜欢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一个自己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白活了。”
哪些重要学科的思维模型与重要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呢?
首先要觉知我们的大脑中的某种思维模式在思考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思维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场景。其次,每个学科都是一种思维的视角,要学习的主要是不同学科的差异化思维方式,并不是要学习深刻的知识。换句话说,不要陷入“锤子综合症”,手里拿着一把锤子,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要像瑞士军刀那样可在多模式之间切换。
本书中让我困惑的是在作者的论述中逻辑归纳法与逻辑演绎法有了优劣之分
逻辑思维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归纳法,另一种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演绎法,也是本书的重点,第一性原理给了演绎法一个起点。归纳法即把一个时空边界内的规律推广至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或者说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好处是用比较小的代价得出暂时正确的结论,不足之处是忽略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容易被过去的经验与教条束缚,扼杀了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的发展。演绎法即承认世界上是种存在着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元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推导,获得新知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用在归纳法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这是作者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好处是跳出固化的思维框框,另辟蹊径,用公理化思维来创新,用创新的力量破认知边界,让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接过推动社会进步的那根接力棒。
这是两种思维模式也是东西方思维差异所在。中国自古以来遵循圣人的训导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而圣人之言并未经过逻辑推导,而我们只满足于认同结论即可。而从古希腊哲学中发展起来的西方思维模式,对结论并不是很在乎,中间推理过程才是重要的实体。这也说明了中国人求存比求真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农耕时代的技术发明展全世界技术发明总量的60%以上,而近代全世界6000条基础定律中,中国人原创贡献却不足1%的原因。从农耕到工业,这种认知边界的一次跃升只能靠演绎法来突破。
工具书书评的第一性原理
最后扯一扯写工具书书评这件事。如果作者观点少而精,写书评思路尚清晰,如果作者的观点错综展开,时时被触动,感受把我拽到哪里,我就联想到哪里,回过头来一团乱麻,书评感觉无从入手,读完这本书我有这样的感觉。无法将主要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过度关注内容本身阻碍了我对逻辑结构的感知,即内容再丰富,也无法形成整体画面感;阅读过程中的感触颇多,读完后却如过眼云烟,还没来得及内化已然消失在一团乱麻中。试用寻找隐形假设的方法解释一下,阅读时我的大脑系统呈简单的闭环,我认为读完工具书后该写出一篇全面的回顾文,这是检验阅读的标准。而阅读工具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工具,用新的工具帮我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哪怕我只获得了一个可现学现用的新工具,也好过拿着一堆工具不知道怎么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工具书,不求独具匠心的工具,只求适合自己的工具。
#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