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观点 | 由“佛系青年”窥标签化世界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121人  李由Reta
观点 | 由“佛系青年”窥标签化世界

近来“佛系青年”这个词特别火,它让我思考了标签化世界背后的逻辑。


据查,概念最早源自《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一文,然后儒佛道法就火遍了网络世界。有顺口溜为证:

佛系:都行、可以、没关系

儒系:稍等、抱歉、对不起

法系:免谈、不见、按规矩

道系:闭嘴、滚蛋、你麻痹

对这个词——

百度词条云:佛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人民日报评:社会生存压力太大,但也总要有走心处,不能淹没于人潮,迷失自我。

新世相言:佛系不代表丧文化,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

那么,

佛系青年是丧文化的代表吗?

这个时代的文化体系里,总是有一些新鲜词儿冒出来,比如“喜大普奔”、“十动然拒”,再比如最近的“打call”。

我们的明星粉丝团体也有不同的特色名称,比如“玉米”、“盒饭”、“凉粉”……

佛系之前,我们的年轻人还有过一些称谓,比如“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斜杠青年”、“文艺复兴青年”等。(对,最后这个词我也在用。)

佛系之后,一系列佛系态度和文化系列就出来了: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恋爱、佛系学习、佛系工作、佛系人生,不胜枚举。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为什么总要贴标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是要推陈出新的。而当下的时代,我们不仅有时候需要将语言简洁化,年轻人更想寻求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这种“求不同”的标新立异心态引导下,一个个新词被创造出来,当然也不乏调侃和吐槽性质的搞怪。

接着,媒体或个人都开始追风,有人因为无聊,有人因为利益。“众人拾柴火焰高”。连我这种小V都在追热点,有可挖掘性的东西哪个媒体商家不去抓一抓眼球呢?退一步讲,就算不涉及利益,至少我们也可以关心一下“社会民生”吧。

虽然这些标签在历史长河里实在不值一提,但是当下我们就是要聊以慰藉。就好像几分钟的游戏和一场娱乐节目一样,它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在当下。

所以:

我们贴标签,一是为了便利表达,二是为了满足需求。

关于佛系,很多观点都是指向“丧文化”。

新世相和人民日报所说的压力和焦虑我想是底层逻辑之一,年轻人现在在以各种方式释放自我、寻求解脱。但我还想说:

这个标签是一种无奈。

90后已经开始离婚,这个年纪的年轻人面临太多的期许和破灭。刚步入社会、进入婚姻的他们,感到一种改变的无力和命运的挟持。想要挣扎却又痛于拔出,心底肆意张扬表面还要老成淡定。也许在拼命中佛系、佛系中拼命才是生活的常态吧,我们也都一样。

这个标签是一种理性。

看起来是不走心、看淡了,背后可能是面对人生转折的一种思考和观望。毕竟我们还年轻,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浅薄经历下,没有观点或许比冲动胡言要更好。毕竟皮几万摆在眼前,佛系一点起码可以保全理性,随时准备好正确的走心。

这个标签是一种责任。

在看重输赢的世界里,这种有没有都行的不争抢态度在某种程度代表了责任。以前,前辈们说80后扛不起国家建设的大旗,后来说90后扛不起,再后来担心00后不行。结果呢?我们并没有垮掉。我们有着更年轻的血液,更鲜活的灵魂,更宽阔的眼界。评论和关注一个群体代表着一种期望,而看似批判的背后是一种渴望信任的“打是亲,骂是爱”和“恨铁不成钢”心态。

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打趣和消遣情有可原,或也是看客之需。认真起来,很多东西就好像星座一样模棱两可了,毕竟我们都是多面人。

再者,脑空间有限,精力失于彼处才可置于此处,在自己不看重的事情上佛系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其实,争论这个标签的好坏就如同问一个水果营养如何。每一种水果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需要和其他水果类别搭配使用的价值。

引用知乎上一句评论,“外表佛儒双修,内心道法自然”。集大成者往往取长补短,也许我们最好这样:在外礼貌谦和,在内刚正果敢。

拙思陋见,还请各位看官评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