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乡土故事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2018-03-04  本文已影响120人  小喜小婵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他,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亲给了他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文,意为历史文化的继承者。父亲是一个读书人,最喜欢的就是咬文嚼字,父亲李立,骨子里透着的就是文艺,而母亲吴秀娟截然相反,她只是一个为家庭付出了一生的普通女人,普通而伟大。

李立对于李文的出生似乎有点愁眉不展:“这小家伙来的不是时候呀。”吴秀娟:“怎么说李文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他养活大!”

这时正是六十年代的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李立总是忧国忧民的:“现在不仅仅是粮食难买,国家的建设也是令人担忧啊!”吴秀娟:“你在胡说啥!国家的事不是你说了算的!我们的孩子是没赶上好日子生出来,可是我们绝对不能亏了他!”

吴秀娟在李文出生后就开始忙活自己的“小生意”:做豆汁儿,做带些甜味儿的窝窝头,鲜嫩的豆腐脑……这一来二去中,吴秀娟竟赚到了给李文的生活费。

那时的老北京还保留着北平城曾有的古建筑,老房子一片一片,老胡同里其乐融融,那时的北京城,有太多人的回忆。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李文,自小长在北京的胡同里,吸收着胡同的灵气。

其实,李立的爸爸李英,也就是李文的爷爷,是一个在胡同里的毛笔世家,写毛笔字,做毛笔,都是李英这辈子最自豪的,也是他最拿手的,儿子李立是个读书人,他当然愿意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毕竟自己的家族“事业”有了传承,他孙子的出现,更是让李英深感家族的前程似锦。就这样,李文在李英的热切下出生,他的名字可能李立和李英都没想到,恰恰和五十年后的今天有了如此相契合的照应,当然这是后话。

一岁的李文是成天和爷爷李英在一起的,李文咿咿呀呀的稚嫩,让平日里严肃的爷爷笑开了话,爷爷总是在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孙儿长大:“孩子啊,快快长大,继承李家大成!”李文当然是不会懂爷爷在说什么,自顾自的咿咿呀呀,间或啃啃手指头,睁着大大的眼望向这个胡子有些泛白的爷爷,痴痴地笑。“我的孙子呦,我的亲孙子啊!”爷爷满眼是慈爱。李立正忙着李家的毛笔事业,可谓是“匠人精神”,是,当时不兴这个;吴秀娟就是在忙着自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业。

两岁的李文,已经是能满地乱跑的年纪了,爷爷带着他在胡同的街上玩,李文,这爬爬,那走走,爷爷不得不跟上李文的步伐,好不狼狈。胡同的卖驴打滚的老郑:“瞧您!原来那个儒雅老生,有了这孙儿,也能弄得这般光景!”爷爷李英竟也不恼,年少时的傲慢清高全都化成了如今对孙儿的绕指柔:“我孙儿,以后必有大才!这点小狼狈,不算啥!”邻居的王伯伯也来插话:“我就说嘛,我们的李叔,一看就是个好爷爷!李家有望有望哈!” 李英一听,心里乐开花:“借您吉言呐!我的孙儿以后还得好好谢谢您!”

  李立心里满是焦灼,国家在不安中,一个读书人的他,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普通人无法左右时代的大潮。毛主席是李立最敬佩的人,也是李立的偶像,这个在李文的生活中都能够看到端倪,家中贴的自然是毛主席的画像,家中能让李立用最神圣的语气说话的只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

  在李文三岁那年,父亲李立的毛笔越做越好,母亲的小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颇有上升的趋势。李文能满地跑了,但是爷爷的身体开始不好了,没办法陪小李文一起游戏了,这个三岁的小毛孩,竟眼里有着对自己爷爷的疼惜。

  李文也有玩伴,就是邻居王伯伯家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大女儿总是看着两个小弟弟一起开心的玩耍,她的眼睛里早已有了深深的忧虑,显然与这个年纪不符。小弟弟唤做王立荣,大女儿叫王倪燕,年纪相去甚远。小弟与李文年龄相仿,大女儿已经十八岁了。大女儿来看着两个小家伙主要是想和李文的父亲聊聊当今的时事,在她眼中,整个胡同最厉害的读书人就是李立。

  这天王倪燕又来到李文家,一向文静的她大喊:“李叔叔,李叔叔,听说我们北京的有些地方要拆迁!我真怕我们后院那边的古树保不住啊!”“别慌,这个还没下来批文,就不会有事的,我们这是老胡同了,这边的建筑应该不会拆。”李文当然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事情,他只能睁大稚嫩的眼睛,他想不到的是当他年过半百,回到家乡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当然,幸运的是李文家的胡同没有拆迁,四五岁的李文,愈发机灵,小嘴也愈发甜了,只要一出家门,胡同里的老老少少都让他叫个遍:“王伯伯好,李阿姨好,哥哥好,瑞文姐姐好,龙奶奶好……”胡同到处都能听到小李文的声音,李文的活泼,无疑给巷子胡同带来了不少的欢乐,除了去母亲那里喝上一碗豆浆,还得去郑爷爷那里吃驴打滚,郑爷爷照例是不要他一分钱的,母亲吴秀娟总是不好意思,去找郑爷爷:“叔,钱您拿着吧,我家李文光知道来这里蹭吃蹭喝,这小子!”郑爷爷:“这小子我喜欢,多好的一孩子哈!街坊邻居的要什么钱!”小李文:“谢谢郑爷爷,我就知道郑爷爷很疼我的呢!”母亲吴秀娟无可奈何,只能叮嘱两句:“少吃点,李文!”

  李文成了整个胡同里的开心果,小小的孩子,有礼貌,见人就叫一圈,聊天的时候总有个小大人模样,这正是小孩子最让人怜爱的时候。

  “立荣弟弟,我们一起去逛逛,走!”李文还是个孩子王,叫上自己从小的玩伴,直奔着巷子去。走来走去,也不知道是去了那个胡同,只觉得新鲜无比:到处是穿着蓝色衣服的大人,胡同里到处是小吃,糖葫芦、香甜的芸豆卷、香酥的肉末烧饼、流油的北京烤鸭、面茶的焦香、酱牛肉的香味……李文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个胡同里的建筑物显然和自己胡同的不同,那砖那瓦,靑墙红墙,红砖绿瓦,美不胜收,李文看呆了。

  “哥哥,这是哪里啊,我想回家!”说着,王立荣就哭起来了。李文也只是个小孩子:“别哭呀弟弟,我带你回家!”

  李文带着王立荣左拐右拐,还是找不到自己的胡同。王立荣哭的更伤心了:“哥哥哥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啊!找我姐姐!找我爷爷!”李文瞬间没脾气了:“我的好弟弟,我们别哭,你要是再哭的话,我和你一起哭!”两个小孩子坐在地上,哭的泣不成声。

  “李文,李文……”“荣荣,文文……”声音由远及近,家长们也是粗心,这才看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走丢了,着急起来,母亲吴秀娟也索性不做买卖了,心里又急又气,叫上李立就到处找。

  “李文……我的好文文!”

“是不是有人叫我?你听听小立荣!”李文听到了好像是母亲的叫声。“母亲,我在这里!”母亲吴秀娟匆匆跑过来,本来想打李文一顿,看着两个小家伙脸上的泪痕,遂也不狠心,“你这个小子,自己走丢就算了,还拉上人家立荣!”说着拍了李文的头一下。

  可是这次的经历却像是一个烟花筒,把自己对北京城的胡同的那种情感调出来了。那是六十年代的北京,电线杆上的电线似乎也不是很高,楼也大多是平房大院,胡同一条一条的巷子,住的是四合院,听的是收音机,骑的是自行车,看的是皮影戏。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李文六岁,该是上小学的年龄了,母亲帮他就近挑了一所小学,李文很激动,从爷爷的口中听说小学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他在爷爷的书房里看了好多好多书,不用上一年级,就已经认识了几千个汉字了,爷爷对于李文的悟性非常的喜欢。常常说:“我们李文小儿啊,随我,这么小就懂得看书了,长大一定不得了!”李文:“爷爷,我一定向您学习!”李文用很清脆的声音坚定地说。父亲李立在这一年将自己家的毛笔事业推向新高,还创立了很多不同的毛笔花样。一时间胡同的人都叫好,李立这时总是想着应该开始培养孩子在毛笔上的功力了。

上了小学,每天李文做完作业就是照例的父亲教学时间,李文的父亲教学颇有成效,李文也是对毛笔这个东西感兴趣,李文看着父亲做笔头,一个毛笔的笔头就要经过132道工序,这些对于一个心性未定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无聊的,看多了以后李文也就心不在焉了。想要学习制作毛笔,就得先精通师傅的做法,学习制作毛笔就应该先开始学看,看老师怎么做,细细的领悟,当然,这个年仅六岁的李文压根坐不住,也不想学。

即使小小的李文对于毛笔没有那么多的想法,父亲还是会潜移默化的进行教学,谈话的时候,冷不丁的问问李文关于毛笔的分类,先让李文背过做毛笔笔头的每一步,每一周背过十步,背的好有奖励,给李文买驴打滚,背不好就得重新一遍一遍的背!

“第一步就是备料,就是准备毛料;第二步采毛,就是把毛从皮板上拔下来。第三步熟毫,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时消毒……”李文摇头晃脑的背,心想这怎么比我背书还要难啊!李文开始看到毛笔就感觉很厌恶。不过这个持续了不久的时间,毛笔还是成为了他这一辈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

“李文,今天你背的很好,我奖励你两个好吃的怎么样?”

“好,李文最喜欢吃好吃的!”李文拍着手高兴地说。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李文的小学组织大家去故宫、还有长城。一直呆在胡同里的李文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景观震惊了,他的思维也开始悄悄变化,可能这是他最早萌生去远方想法的源头,宏大的景象,让他想要去远方。

那天,李文带着母亲给他洗好的红领巾,穿着小学制服,背着水壶,带着母亲给他单独蒸的窝窝头,激动地和老师同学一起出发。

先是来到故宫,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李文听得很惊奇,一个同学抢着说:“老师我还知道!”老师笑着说:“好,你来说说。”“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这个同学面不改色心不跳一下子说出这么多来,让李文钦佩,但是最让李文惊奇的是北京的历史渊源,听了老师和同学的话,李文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自豪感。

来到长城,那种气势磅礴,是李文一辈子都不想忘记的。

他们跟着老师爬八达岭那段长城,李文望着远处的山,想把这吸收天地灵气的景象,那时候相机并不普及,李文比划着想用自己的小脑瓜记住,这也是让他铭记一生的景象。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李文开始上中学了,课业上的繁忙也让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家族产业”,爷爷年龄渐长,有些陈年旧疾也开始显现。李文对于这个慈爱的爷爷生病感到很痛心,他想着好好学习。他的学习成绩确实是很棒,爷爷看了也要连连夸赞:“我的孙儿真棒!”中考的时候,那个年代能直接进中专意味着有工作,但是李文选择了读高中。为此,母亲吴秀娟还说了好久,但是父亲和爷爷则表现的很淡然。王伯伯家的姐姐王倪燕也是上高中,然后又考了大学,虽然中途有一段知青下乡,但也是后话了。这样的轨迹看起来更好一些。

  那年,李文16岁,毛主席溘然长逝,李立当天哭得泣不成声,那种情感和情怀,少年李文一下子就被父亲的举动击中了内心,母亲是断然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情感的,李文的爱国情怀就是这样一下子被父亲点燃,其实,父亲常说的毛主席,李文很早就在书里了解过,在天安门升旗仪式时,年少的李文,也曾随着人群,对国旗的升降默默举手,李文看到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照片,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他的主席!最伟大的人物!父亲对毛主席的敬仰,也影响了李文对毛主席深深地敬意。

  李文正好赶上恢复高考的浪潮,他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虽然背负着父亲对于他深切的毛笔继承希望,还有母亲对于自己唯一的孩子要离开的不舍,李文曾有过一个弟弟,但是很不幸夭折了,他们家就再没动过要孩子的念头。

  谁知道这一走就是三十年,爷爷病重时,李文刚好在出版社,彻夜赶工,错过爷爷的葬礼,李文嚎啕大哭。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上完大学,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考上研究生的,父亲来信说:“文儿,莫惦念,家中一切安好。海阔凭跃,天高任飞!”父亲寥寥几笔,就击中了李文最脆弱的心灵,他在外面一直很要强,不作出成绩,绝不回家,曾经的王伯伯也去世了,做驴打滚的郑爷爷也卧在病床。

  没想到,他成为了大学的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作家,开始他逃避回家,是受过重大的情感挫伤,直到他的39岁也未婚,是想要走遍天下,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所以,他一直未回家,而他的文章,跟随着他走遍无数名胜古迹,看惯多少名山大川,就是没有回到家乡。

  其实,这期间,父亲的信开始变多了,他出去旅行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就能看到厚厚的一叠信。

“文儿亲启:

我的儿,有多久你没回家了,我不记得了,但是我们老两个过春节的时候,望着远方,怎么也望不到头,咱们北京和你小时候完全不是一个样子了,高楼大厦遍地是,小汽车在街上飞驰着,我和你母亲上街都得小心翼翼。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我一个毛笔匠,读书人,难道晚年要落得一个凄凉境地吗?我们年纪都大了,多希望儿孙满堂的其乐融融。让你上了这么多的学,没想到到头来,作践了我们自己身上。”

“我儿:

何时汝将归?我的毛笔店生意照例很好,我仍在苦心经营。”

“文:

你的母亲很挂念你,何时归?”

……

看到父亲这种平日里不爱倾吐感情的人,写这么多的话,劝自己回家,李文不禁悲从心头起。

一张车票,回到北京。

北京,好久不见!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记忆中有些旧旧的建筑,都不见了,李文的心还是停留在自己的18岁,那时的胡同,那时的学校,那时的街,现在灯红酒绿让他分不清这里是哪里,其实,他大学的所在地也在发展,只是北京发展更加迅速,家,永远在这里!他偷偷在人群中张开手,拥抱着自己的家乡,故乡永远是记忆深处最好的存在,不管它怎么变。

回到自己的家,父亲的毛笔店和母亲的小吃店竟然变成了两个大店,两个老人竟然还能这么有余力经营自己的事业,让自己不由得敬佩。

随后不久,李文向学校递交辞呈,想要专心陪父母,尽尽孝。

2000年,李文邂逅自己的妻子,伉俪情深,他们都是文学爱好者,对于北京的文化都是有从小在骨子里的热爱。有空的时候,夫妻两个回到父亲母亲店里帮忙,父亲做毛笔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央视采访过,这个技艺不能丢失,40岁的李文开始学习,他还记得那个午后,父亲让他背工序,他受到奖励的情景。

北京的冬天很快就来了,李文在自己的家,看着窗外的雪,不觉严寒,只感到一丝丝温暖。

李文着手写的《北京,我的家》历时三年,走访遍了曾经的旧居,他想重现儿时的梦,妻子当然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夫妻两个一起完成对于文章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文和他的妻子一起当志愿者,这时李文的《北京,我的家》已经经过多次出版,行销海外。书中描写了当年五岁的自己,在看到色彩斑斓的胡同外的世界的惊奇,和对自己胡同旧景的深深眷恋。李文自豪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北京,感受着北京的文化,他开始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名字是李文了。

2009年李文的《我与北京奥运会》出版,里面有李文在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经历,也有自己对故乡情感的转变和升华,还有更多的对于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探索。

2010年,李文回到小时候的胡同,找到当年最爱吃的驴打滚,吃着驴打滚,走在胡同里,50岁的他竟然老泪纵横。我回来了,故乡!李文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十五岁那年,十六岁那年,离家那年……

今天,李文得知了一城三带计划,很兴奋,很激动,他准备出一本新书,书里有一城三带,书里有自己的一生,书里有爸爸的毛笔店,书里有郑爷爷的驴打滚,他们将在书里永远存在,而真正永垂不朽的是北京!

北京,李文的母亲城,生命最初的起点,人就算是漂泊,也会有一个久久不能弥散的声音,那就是故乡!

李文爱北京,北京胡同里的每个街坊邻居都是最有爱的,北京的小吃就是年过半百之人也怎么吃不够的,北京的历史只要静静体会,就能感受到其中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与李文有不可分割的连接。

人易漂泊,故乡是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