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预期效应丨“可口”为什么能战胜“百事”?
同样的“特酿”,不同的味道
还是那位杜克大学的校友,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教授。他在另一个我读过书的地方,麻省理工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杯普通的啤酒掺上几滴意大利香醋,起名叫做“特酿”,然后将“特酿”和普通的啤酒放在一起,让一组学生品尝。结果大部分学生对“特酿”,也就是加了香醋的啤酒评价更高。然而,在第二组实验中,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了学生们,所谓的“特酿”就是加了醋的啤酒,这组学生的表现就截然不同,纷纷表示这个“特酿”很难喝。
这个有着显著差异的实验结果,引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预期效应。它指的是,主观期望可以明显地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人们的喜好有时候并不是根据实际体验得来,而是预先就已经设定好了答案:你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
为了保持一致,不惜说服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某部电影登上了豆瓣的年度榜单,但你看完没什么感觉,可能就会想:一定是影片的哲理太深,不是一两遍就能看懂的。如果你去米其林推荐的星级餐厅,点了一桌子特别好看的菜,结果你既没解馋也没吃饱,可还是会感叹,菜品真是精致考究。你买来一本亚马逊高评分畅销书,即使内容稀松平常,你也始终觉得,书本身应该没有问题,一定是自己“打开的方式”不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极力避免在言行上前后不一,始终要保持一种逻辑上的自洽。即使有时候隐约感觉自己错了,也要不断暗示自己,说服自己,甚至是强迫自己自圆其说。预期可以来自已有的认知、他人的评价、权威的意见、公众的舆论等等,一旦为自己所接受,那后续的行为和态度,就不能轻易偏离,只有这样,我们才好证明自己当初是对的,如今也在继续做着对的事情。
你一定听说过“筛子心态”和“空杯心态”。“筛子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就像一个筛子,符合自己原有思想的观点能通过,不符合的则一概通不过,一概不接受。相对应的“空杯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如同一个清空的杯子,有容纳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能力,即使新观点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冲突,也能先保留,思考后再做结论。在学习《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的过程中,你是筛子心态,还是空杯心态呢?
024 预期效应丨“可口”为什么能战胜“百事”?一句话理解预期效应
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
商家运用预期效应引导消费者决策,一般会利用:第一,品牌塑造更好的预期;第二,产地构建莫名的预期;第三,价格锚定效果的预期。
1.品牌塑造更好的预期。全球市场上,可口可乐的市场一直领先于百事,多数消费者在接受调研时也明确表示自己更喜欢可口可乐,但有个有趣的盲测实验,在不告知品牌的情况下让人们选哪一杯味道更好,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百事可乐。后来研究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喝的是可口可乐的时候,会激发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包含记忆、联想、高级认知等功能,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预期,这个时候口味的差异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2.产地构建莫名的预期。住俄国的房子,请英国的管家,开德国的车,吃中国菜,找日本的老婆,找法国的情人。当然老婆不是商品,但云南白药是商品,青岛啤酒可以是,鄂尔多斯羊绒衫更可以是。
3.价格锚定效果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难以对商品的性能做出判断,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价格揭示了其中的差别。50块的感冒药比5块钱的更管用吗?200多的咖啡豆比100多的更香醇吗?1000块剪的头发就算剪的还不如小区门口10块钱剪的,你估计也会觉得这钱花的值。江湖上有个传说,云南白药牙膏一开始卖2块钱结果没人买,后来把价格调到20多块一支其他什么都没变,结果销售额从3000W飙升到了10个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相信2块钱的牙膏可以治疗牙龈疾病,单是二十多块的牙膏,可以。这就是用价格锚定的效果预期。
总结
1.一句话记住预期效应: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
2.商家利用预期效应引导消费者决策,一般会利用:品牌塑造更好的预期,产地构建莫名的预期,价格锚定效果的预期。
有人说,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这句话,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