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婚姻育儿

过高要求是冷暴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塞
过高要求是冷暴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1、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强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内心很多都很空虚脆弱,甚至处于扭曲的状态。

因为,很多孩子学习和拼搏的驱动力,并不是出于完善自我和求知的热情,而是出于输掉竞争的恐惧。

如果家长认定孩子的教育是“一招走错,满盘皆输”的过程,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希望孩子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其实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

因为,过高的要求就是冷暴力,是家长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勒的紧箍咒。如果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难达让家长满意,那就像是一颗明珠被埋在地底下,他自己的光彩,也许他再也无从看见。

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得到认可和接纳,那么,孩子的内心将会是焦虑和孤独的。他会慢慢失去自己的表达和主张,人也会变得越来越“闷”,总是在无意识的和别人比较,跟别人“较劲儿”,也就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认同,而失去了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健康状态,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立。

孩子长期经历这样的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处于全面压抑的状态,成为浑浑噩噩的考试机器,就算上了理想的学校,也是变成失去热情、心灵扭曲封闭的“空心人”。

多少家长,为了孩子眼下的成绩,不管不顾的向前驱使着孩子,却没有注意孩子越来越迷茫冷漠的眼神,和越来越萎靡压抑的精神状态。

最可能的结果是,你不但得不到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可能还毁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甚至,毁了孩子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的人生。

说到底,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好的自我认知和精神面貌,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2、

怎样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一定的成长和探索空间。

现在的父母,基本免不了帮助孩子辅导和检查作业,除此之外,很多还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上的照顾。

但是,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去尝试管理自己,而是事事都由别人监督指导,那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是脱节的。因为他丧失了自己试错、自己检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机会。

如果家长给孩子成长和试错的机会,孩子在前期可能会吃点亏,错误会多一点,但他可以自己去体会态度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自己吸取经验教训、自己调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和能力,体会成就感,从而走上一个正向循环。

当然,家长并不是做一个甩手掌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判断给孩子多大的权限,并且根据执行结果来进行反馈和调整。但总的来说,是相信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并且为孩子自理和自立创造空间。

这样,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父母也可以越来越放手,给孩子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另外,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这要求家长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那么患得患失。

决定人和人差异的不是聪明。最厉害的人不是不失败的,而是不怕失败的。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成功之前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

其实孩子天生都害怕输,我女儿小时候和我们打扑克,每次她一输就崩溃、大哭大叫,后来我就告诉她,我们要颁发一个最佳体育精神奖,就是给那些有体育精神的、输了也不恼的选手。这招很管用,后来女儿每次手气不好,就夸张着假笑说:哈哈哈,我这抓到的是什么牌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的就是“此岸”感和“彼岸”感,也就是我们到底是同盟者还是敌对方。

如果家长能够接纳孩子不完美的表现,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就会觉得你和他是同盟,能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得到更多心灵的力量,就会敢于探索,离开舒适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如果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遇到问题一味埋怨孩子,那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也会陷入更加孤独封闭的境地,更加畏手畏脚,不敢出发。

3、

中国教育制度下出来的孩子,不是失在智商、勤奋程度或者能力上,而是失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上。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是竞争和敌对关系,那就会时时刻刻都想赢,争当“聪明”和“利己”的那个,这样显然人生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

其实,如果你的孩子纯洁善良有好奇心,有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孩子将来会过不好,因为他自然会吸收环境的能量,充满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成绩很好,但是这成绩是以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热情、伤害了孩子的人际关系为代价,如果孩子失去了健康的精神面貌,那么,这绝对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自我认知清晰,能够与世界和解,像滚雪球一样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现实的或者臆想的竞争和较量中,心越来越窄,“赢”得只剩下孤家寡人。

我们必须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眼光打量世界,更多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共同点,用建设性的、和平的态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强调彼此间的差异,走向冲突和分裂。

能对不同的人有理解和包容心的孩子,他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跟他人学习,当他面对各种陌生的环境时,也会较少的感到不适和恐惧,因为他已经学会了欣赏多样性,能够把所有的“非我”,理解和吸收成对世界共同经验和认识的一部分。

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

从长远来看,个性和品格对于人生的的影响远比智商更重要。这和“勤奋”、和“责任心”有关,和“包容”、“坚韧”有关,一个人长远的成功,一定关乎这些人类美好的品质。

许多时候,一个人可以靠小聪明,甚至是虚伪和欺骗,获取一些眼下的利益。但想要走得远,站得稳,一个时点上的浮光掠影没有意义,能够笑到最后、能够代际相传的好运,一定是有深厚的美德品质做铺垫和支撑的。

4、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因为有了孩子,得到了难得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孩子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需要我们警醒的是,在我们对孩子产生了美好的希望之后,我们常常会忘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孩子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

我们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在于怎样把关注点从成绩、目标等外在考量,转移到“人的价值”上,也就是如何真正看到我们的孩子,以积极的眼光,帮助孩子激发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是留给他们无尽的空虚、厌恶和无聊的感觉。

不要让孩子变成表面光鲜、心灵扭曲的空心人。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无所不在的竞争和焦虑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和美好,扼杀孩子的未来。

希望我们可以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让他们能够树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把自我完善和成长当做主线,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去融入和改变这个世界。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