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

2018-02-12  本文已影响4人  pcherryn
文/豆包妈妈

解决方案:

1、继续阅读《谈话的力量》第七章 发出可能被接受的邀请

大多数在社交上很成功的人都积极地把别人拉入自己的生活中。他们经常采用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就是:

1)主动与希望认识的人交谈;

2)向希望做进一步了解的人主动发出邀请。

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被动地做出反应。因为主动的人少,所以很多时候本来可以产生链接的人最终失之交臂。

与这些被动等待的人交谈,常常听到他们消极地抱怨“事情总是没有什么结果”,其实确切一点,他们应该责备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冲击力,其实我在社交过程中属于被动的,不是说沟通能力不行,而是沟通意识比较弱,没有让自己养成主动沟通的思维习惯。被动的沟通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通常只会跟那些谈得来的人沟通,在沟通技能和策略上使用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平时不积累沟通困难的演习经验,在实战的时候就不可能取得良好表现。所以要在平时刻意训练自己的沟通技能。


如何增加邀请成功的几率,几条小建议:

1)双重视角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如果在邀请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喜好,被拒绝的可能就比较大。 做到双重视角有一个技巧:问问对方喜欢什么活动,然后选择一项你也喜欢的,邀请他参加。

2)态度直接

告诉他你想到的活动,包括日期、时间、地点,或许你可以用双重视角告诉他你觉得他会玩得开心,然后问他是否感兴趣。而不是直愣愣地问别人是否有时间,因为这样会给人一种胁迫的感觉。

在哪一本书上面也有这样观点,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在微信或者QQ一类的社交平台上有事求对方,第一个发送的信息是“在么?”,这样的开场白看似是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但是也可能给对方的感觉是如果他回答了在,那就必须要接受你的问题或者委托,会让人有种被胁迫的感觉。这时候应该先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然后把是否提供帮助的选择权交到对方的手里,由对方来做决定是否帮助你。

3)小处着手

邀请对方时,邀请越少,得到肯定回答的可能性就越大。我所理解的是对方赴约的成本,不管是时间、地点、携带的物品,赴约前的准备等等。在社交初始阶段,因为对方对赴约或交流的结果是不了解的,所以相对而言这个沟通的风险就比较大,收获不确定,但是成本很高,理性分析后一般拒绝的可能性就会更高,除非在邀请前让对方充分地看到收获。

4)随意一些

邀请的表述方式会决定对方的回应方式。对于陌生人而言,当提供一个严肃的表述就不如一个轻松愉快的邀请容易被人接受。

作者给出了一个表述案例:

 “看看以下两种邀请,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

1. 对方目光朝下,一脸忧心忡忡,双手抱于胸前,声音低沉地对你说:“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我希望我们能找个时间一起出去玩。也许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你考虑一下,星期六上午能不能和我一起去体育馆打壁球。”

2. 他直接看着你,坦诚地微笑着,用随意的口吻对你说:“很高兴认识你,我想星期六上午和你一起去体育馆打壁球,你看好不好?”

我在圣地亚哥用这两个例子对20个人做过测试,问他们更愿意接受哪一个邀请。19人选择了第二个,只有一个女生选择第一个。(她是心理学的学生,说是正在写一篇论文,所以很想弄明白第一个人的问题所在。)”


如果遭到拒绝怎么办

1)了解拒绝的原因

如果对方是因为时间、地点或者内容方面而拒绝,对方通常会解释清楚,这样的话就可以重新安排。

如果对方拒绝但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可以提议换个时间或者活动项目,但如果对方仍然拒绝,也没有任何解释,那就可以断定对方对自己的邀请不感兴趣。这时候不要再追问原因,一般不会得到真实的回答,只会把气氛搞得更尴尬。相反,应该说“很高兴认识你”或者“很遗憾你不能去”,然后留下联系方式。

2)在一定程度上坚持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邀请需要一定的坚持,在《风筝》这部电视剧里,有一集讲柳云龙如何给一个毛头小子支招追女孩,其实这就是谍战的基本功,其实这一个是沟通的基本功。


2、行动计划及实施

1)上午和一位领导沟通,这个是我主动邀请的,但是是因为有具体的问题请教,如果主动性更靠前,在没有问题的时候也建立了联系,也许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

2)他给我一个案例,说专门研究过什么样的沟通场景适合沟通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沟通,对方大概会问什么问题?如果回答。都要提前设计好。这才是在生活中利用一切的机会不断磨练自己的沟通能力的范例。所以以后对任何一个沟通场景在进行主题沟通的过程中也把它当做是一个沟通锻炼的机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