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之心——《项脊轩志》说课稿
说课要点:
一、知人论世说作者
二、结合文本说教材
三、结合实际说目标
四、说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六、重点突出说细节
七、步骤清晰说过程
八、小结
一、知人论世说作者
归有光是一个山高水深的人物,只有了解作家生平成就,方能把握主旨,理解他的喜、他的悲的内涵。
(一)说经历:他的一生是一个非常具有独特性的一生。他自幼喜欢读书,35岁中举,此后经过八次科考,历经24年,方才在花甲之年考取进士。在此期间,他先后有多位亲人离世。即便如此,他成年后到嘉定安亭边教学授徒,边研究经史子集,边准备科举考试。对经典的研究,使他在考取进士之前,就已经是一位蜚声国内的大儒。
(二)说成就:
他为官短暂,但是看看他的政绩:1、在湖州长兴县令任上,他整肃当地治安。2、他考查吴淞江,撰写《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曾采用归有光的建议。3、他关心国家,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划守御,做《御倭议》;在学术方面,更是涉及到了经史子集四部。一生创作了四百余万字。
(三)说地位:1、他明代散文大家,他与王慎中、唐顺之合称“嘉靖三大家”;2、与茅坤等人同尊内容详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是为“唐宋派”。是“唐宋古文到桐城派之间的桥梁”。3、他是昆山三贤之一(另二位是顾炎武、朱伯庐)
总括归有光的一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家道衰落,科场失意,仕途不顺,学术有成,家国情怀。可以说,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
二、结合文本说教材
《项脊轩志》的独特性是无可替代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体裁的独特性。(二)题材的独特性。(三)艺术手法独特性。(四)人文价值的独特性。(五)作家的独特性。
三、结合实际说目标
(一)通过对本文抒情方法的学习和对具有文化意义的语句的挖掘和探究,了解作家的士子之心,君子之风,家国情怀。
(二)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思维能力。
目标提出的依据:
1、本人有意避开了众所周知的通过感人的细节抒发真情以及严密的逻辑线索和多种抒情方式在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因为,这几个方面,还是属于“业”的范畴。而真正应该关注的则是“道”。也就是深入到归有光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从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入手,去感受他的悲欢离合的真实原因。
2、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要有一个层次。从字词句章到手法主旨,最后都要归结到人,这才是最高境界。
3、从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我觉得前两维是手段路径,第三维才是目的,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人的成长。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透过看似平常的文字符号,去发现感悟理解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句。
2、难点:通过补充资料、激发想象,感悟作者情感外化的根源,触摸的心灵世界。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再结合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有了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自主学习的学情,本文教学,我采用:
第一、通过问题设置引领品读讨论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二、通过补充资料、激发想象,理解作者情感外化的根源,触摸的心灵世界通过诵读浸。
第三、从关注细节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文化承载的情感,深入领会平淡的文字背后真情的感人力量和文化意蕴。
2、说学法。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问题导引、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勾画圈点,反复诵读。
六、重点突出说细节
教学环节,我不想多说。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落实教育目标?我要落实教学目标的几个方面:从书斋命名的角度、从书斋环境布置的角度、从祖母用笏版教育归有光的细节、从删掉的议论“项脊生曰”一段文字、从他的生平经历来、从他的成就等等方面去看、去分析。……
七、步骤清晰说过程
(一)课前制作学案。通过学案,做最基本的语言内容理解。这是我们学校语文组一贯的做法。文言文毕竟与现代文本不一样,大量的语言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和学习必须落实到实处。
(二)导语。我采用问题式导语,通过书斋的名称直接切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吗?你是否认识到一个读书人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书房意味着什么?
说明:“项脊轩”是本文的最核心的“物”,如何对待自己的书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趣追求。本问题有意识让学生和自己的书房联系起来,从而缩短和作者的距离,有利于走进文本。
(三)预习检测和解题。
问题一:项脊轩原来叫什么?南阁子。叫项脊轩有什么寄托寓意吗?
说明:南阁子,就是一个小小的偏房。经过作者亲自修缮,又重新取了个名字:项脊轩。这其中既有追宗怀远之意,又有自己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归有光的远祖曾经居住在项脊泾;轩,高远也。《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民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迹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民风就会淳厚,就能少做坏事。他为自己的逼仄狭小的书屋,起了这么个高雅的名字,可见他的追求和坚守。这个环节,就是调动学生的积累,了解古代文人雅士对自己书房的重视和喜爱,哪怕是陋室,这是文化符号。引导学生明白,古代人非常重视自己的书房,他们称自己的书房为“斋”、为“堂”、为“居”、为“室”、为“屋”、为“庐”……,并往往给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张溥的“七录斋”,梁启超的“饮冰室”,蒲松龄的“聊斋”,《陋室铭》中的“陋室”。
追问:你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叫斋的比较多。斋有何意义呢?斋戒,意为举行重大活动之前整洁身心,以示重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宜斋戒五日”,这就是文化记忆文化符号,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人格追求。作用:以物为线索。
问题二:这篇文章都记叙了哪些内容?
说明:本问题意在从整体上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即对项脊轩的修缮;诸父分家;母亲扣门扉;祖母探望;以及项脊轩被火;补记:妻子的生活细节。
问题三:有人说,归有光长期奋斗于科场的经历,局限了他的视野,影响了他的思想深度和丰富度,你怎么看?
说明:这个可以看做主问题,不要求马上作答。留作悬念。
(四)品读探究。
按照下列问题设计推进教与学的进程:
问题一:哪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说明:本问题可以直接抓住关键线索“多可喜”、“亦多可悲”。并借此梳理层次关系:
一间老屋(多可喜):修葺前后的对比;周围环境的改善;作者的书房生活。
两种情感:多可喜,亦多可悲。三世变迁。
问题二:项脊轩原本是一个狭小破旧昏暗的房间,作者为什么会有多可喜的感受呢?
说明:第一,读书人可以食无肉出无车,但是不能没有一个书房,哪怕是一个陋室,也会敝帚自珍,归有光也是如此。第二,命名又表现了自己的追求操守。第三,花草树木也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怀追求。从书斋环境的布置上看,不仅清爽明亮干净整洁,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兰楯亦皆增胜”,他大量种植花木,不仅具有古人的自然山水情怀,也是对于美好德行的追求。自从屈原大量使用香草美人做喻,花木就是古代士子操行的一种寄托一种象征。比如《爱莲说》,比如称兰花为“君子兰”,比如有岁寒三友“松竹梅”……第四,归有光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布置房间、种植树木,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自己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读书的空间,有如此接近自然,这种自由当然值得高兴。
追问:书房是干什么用的?读书。读书为了什么?科举。仅仅是为了科举吗?为什么?
说明:书房的确是用来读书的。读书又是为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就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可以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那么,归有光科举顺利吗?他在科举过程中除了准备科举,还做了什么?家里都发生了什么?这一段的“喜”,和后面的“悲”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反差。
问题三:作者感到悲伤的事件有哪些?你能感受体会到归有光内心的痛吗?
说明:分家;母逝、祖母期望;妻子早亡。最最核心的是屡试不第。
补充:归有光《归氏世谱》写到:“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孝子,他面对大家族分崩离析时又无能为力的剧痛。
问题四:你认为,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分家、祖母、母亲、妻子的手法是否一样?请说说本文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说明:不同。作者分别用的直接抒情的语句是:凡再变矣;妪泣,余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挺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几处差别明显,感情渐趋强烈,有伤感,到哭泣,到长号,到最后欲哭无泪。这也是一条线索——情感线索。
问题五:作者回忆祖母那一段为何由“泣”转为“长号”?
说明:他读书是为了家族的兴旺,他肩负的是多少代家人的期许。“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其可待乎?”这种期许是多么有力量!他直接敲打在刚刚十七八岁的归有光的心上。
补充资料:归有光《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讫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再到后世,归氏子孙对入仕不感兴趣。五世祖归度永乐中曾“以人才征,辞不就”,归家遂逐渐衰落。
而他本人屡试不中,后来以至于连考八次未能进士及第。直到进入花甲之年方才进士及第。
这样,既可以理解他的痛,也可以理解他承担着多么巨大的家族中兴压力。
问题六:同学们能想象一下,妻子会如何向自己的妹妹们介绍南阁子介绍归有光吗?
说明:这个问题在于发挥学生想象和联想,让文字立起来。既可以想象妻子和妹妹们交流的场景神态语气,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归有光是一个多么懂事有追求有责任感有情怀的人。
问题七:本文仅仅是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吗?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是怎样一个青年读书人吗?
说明:直接走进作家归有光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思考发言,不拘一格。
问题八:补记的最后一小段运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讨论?
说明:这是一段借物抒情的文字。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才过了多少时日,当他再从嘉定安亭回到昆山老家的时候,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啊。他的力量十分强大。几乎到了欲哭无泪的地步。这一段把感情推向高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体会感情。
要点:提示:1、借物抒情;2、借助枇杷树,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怀念;3、比起直接抒情或者议论,更能表达物是人非、树长人亡的哀痛,把文章感情推向高潮。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问题九:课后练习“项脊生曰”一段是被删掉的,这一段议论对我们理解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启发吗?
要点:用蜀清、刘备、诸葛亮和自己类比;说明自己暂时尽管寂寂无名,被人嘲笑,但是自己不忘初心,对道孜孜以求,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问题十(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有人说,归有光长期奋斗于科场的经历,局限了他的视野,
影响了他的思想深度和丰富度,你怎么看?
说明:补充资料:如《未刻集》中《与廖永州》简,称:“仆偃蹇(困顿)恐不能自振,第(但是)以祖父在堂:老祖今年九十一,老父亦逾七十。家世读书,未有光显在位者。每至秋冬计偕(举人入京参加会试),二老人躬自(亲自)督勉上道,重违其意,故屡诎(屈)而不止也。”
试想九十多岁的祖父、七十多岁的父亲,亲自督勉他赴考,而自己屡不中第,其内心之苦痛该何如!而他自己可能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情有独钟。一生几乎就在科举和学术之间苦苦挣扎。
由此,本文的主旨水到渠成:伤自己之不遇也,恨家族期望之难企也,悲家族衰微己无力也,痛亲故早逝也。
那么,通过归有光的一生,我们能否总结出君子具有哪些特质?
他有理想有抱负。他喜读书爱学习,并善于独立思考。他注重人格修养,不愧屋漏。
他有仁爱之心,善于与人相处。常常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乐成,更喜欢成人之美。他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惧挫败的意志,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他能正确看待成功。不轻视富贵和财富,但讲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把追求做官当做终极目标,“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把追求“三立”当做努力的方向:立功、立德、立言。他是自己内心的需求,不是外在的力量压力。重视自省自警,自立自强。重视“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归有光是一代宗师,更是一个君子。
古代知识分子毕生追求的就是由己及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然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可以无论在“穷”或“达”的任何境遇下,坚持自我,不忘初心,勇敢奋斗。
(五)教师课堂小结。
小小的项脊轩,曾有母亲的怜爱,祖母的期望,更有妻子的柔情蜜语。如今,他们都走了,心碎了,情伤了,难以修合,屋子破了,随他去吧。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心灰意冷,了无生趣。但是,家族的使命,个人的理想尚未完成,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奋斗。作者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他内心充满爱,心灵极其丰富。联想到他的人生经历、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在文学、史学、经学、水利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六)作业布置。
1、请给本文内容做一个思维导图,理清楚思路结构和主要内容,可以不拘一格,图文并茂;
2、利用节假日,到昆山震川园参观并做记录。
八、总结:
百年项脊渗尘泥,日月无情伤恨底。亲自维修换旧貌,纵情歌啸忆往昔。至亲零落泪不尽,科第蹉跎日已夕。家国情怀悟大道,震川园里柳依依。
2019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