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新”尝试(一)
高一新生,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还不太适应,他们总是在等着背书,等着老师布置作业,等着老师讲解作业,不明白自主学习何谓,更不会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一第一学期,从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课堂更多地让学生活动,老师少讲,让学生处在课堂的正中央。
这,一个方面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任务驱动,以专题或项目来引导学生真正思考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为自主探索性学习,让学习和思考更深入。老师不再只是教授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对课堂和教育的追求,我对教育有着虔诚的信仰,我相信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两个或多个学生,甚至是全班的学生,这让我对三尺讲台充满敬畏,也对教育有着永无止境的追求和至高无上的情怀。
时隔多年没有带过高一了,今年强烈要求回到高一,不能总是带高三,除了做题就是做题,我渴望着做真正的教育。
于是,暑假好好地参加培训,认真学习新课标。在开学之初就立志在新课标视域下,绝不驾轻就熟地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趟出一条新路来。
在新课标里,我发现了很多“新”:教材编排的新,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和一个人文主题双线贯穿,单元前有单元学习导语,后有学习任务,每课后有学习提示,主题鲜明,目标导向明确,结构也非常紧凑,不可谓不新;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注意用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去学,用任务驱动学生去思考并主动向前走,用项目或专题引导学生搜集、整合、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的抓手,就是情境活动和任务(或微专题)。情境活动和任务设计,是教师可以动脑子去钻研和实践的。
我也绞尽脑汁,设计了日常贯穿的情境活动就是“写”,让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写。我主张“以写促学”,用写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思考,把写变成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不只是一种学习目的。
一开始,我们就通过或诗或文的形式自我介绍,这样很好地过渡到我们的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和青春激情的人文主题的教学。
几乎,我们每天都会有小练笔,设计微写作,以任务驱动学生思考、总结,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高阶。我们写了现代诗,也写了文学评论,还写了对人物的颂词,也尝试了小段的时评。
在不断地写之外,我们还穿插各种学习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要求,我们最近开展的比较大型的活动——朗诵比赛。因为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诵,所以,我们举办了一次比赛,让热爱朗诵的学生能够尽情地朗诵。所带的两个班分别在10月11日和10月12日下午最后一节课举行。
同学们自己策划,从教室布置到评委安排,到朗诵后的表演,虽然没能尽善尽美,但活动让孩子们展现出盎然的学习意趣,让他们活出了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他们或激情澎湃地朗诵《沁园春·长沙》《少年中国说》,或深沉慷慨地诵读《短歌行》,或缠绵悱恻地吟诵《雨霖铃》,或哀婉凄恻地读《声声慢》,或苍凉悲壮地高诵《满江红》……
除了读,学生还创新地唱,有如电视栏目“经典咏流传”。如张进鹏同学的沉浸式地吟唱,让我们领略了岳飞的壮怀激烈,将朗诵比赛推到向了高潮。
张庭珍同学讲演李大钊的最后一次演讲的讲稿,丁明涛同学选择领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李海枫同学选择再现诸葛亮痛骂王朗的经典语段……他们的心中,活着一个个在说话的偶像。
在活动中,我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他们不是按成绩排好的一个个编号,而是有着丰富情感,有着鲜明个性,有着理想追求的年轻一代。我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心中偶像的样子,立功的、立德的、立言的,在他们的生命中熠熠生辉。
是啊,“壮哉,我少年中国,美哉,我中国少年。”
教育需要活动,活动中的学习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们拔节生长,在欢呼和掌声里,在温暖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