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113:从聚落到古国——《翦商》1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958855fab7f5a3fe.jpg)
阅读时间:2023年5月11.12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翦商》
阅读范围: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升级》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发展历程。感觉作者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适合我这种对专业术语进而远之的小白。
从聚落到国家
距今7000~6000年间,仰韶半坡文化时期,原始聚落会在村寨周边挖掘“环壕”,类似于护城河,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原始人们会集中在村中心的小广场,共同劳作。
距今6000~5000年间,原始聚落中的人们会三五成群,零星分布,保卫家园的方式也从一致对外变成了各自为战。
作者指出在距今6000年后,村落的集体生活特征逐渐变弱,独立防御体系也随之消失。在村落中形成了部落的形式,出现了世袭的头人。
从人口规模上来看,聚落中的人有几百人增长至千人级别部落间的战争规模也变大,伤亡也变多。
距今5000~4000年间,也就是仰韶文化末期与龙山文化时期。人群共同体变得更大,几个或十几个部落汇聚成了早期的国家。城中出现了大型宫殿,上层贵族也开始使用精美的器物。墓穴中也有了豪华的随葬品,甚至用人殉葬。
较大的都城中居民过万,出现了分化出了手工业者,世袭精英巫师等专业知识人群。
从村落到部落到古国的发展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小型的共同体更容易维持,而缺乏天险环境中的人们,则更容易被更大的共同体所裹挟。
水稻与南北差异
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早期的华夏文明也是在两河流域产生的。在中国早期驯化的主食是黄河流域的粟米和长江流域的水稻。
由于稻田需要灌溉和排水系统,长江流域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修复水利设施和稻田工程,形成了两湖地区的众多繁荣的稻作聚落。当时的人们会修建宽大的“城墙”,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军事防御的作用,其用途主要是防洪。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水利灌溉需求与人口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本书的作者在这里的观点也认为水乡古城的建立说明人造大型水利设施,需要动用超过群落规模的大型人类共同体,人们也在共享水利设施收益的目标下,团结了起来。作者同时指出,这种共同体建立的基础是水利协作而非军事征服,因此古城中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的现象。
良渚古城
距今5000~4900年间,今浙江杭州市西郊的余杭区出现了良渚古城。古城中已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阶级分层,贵族有件,在土著高台之上的豪华的宫殿,随葬品中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具有z教性质的“神人兽面纹”和“神鸟文”,说明当时祭司阶层的活跃。但并未见到人祭的现象。古城维持了一两百年后就全部消失,退回了部落状态。有推测,这与当时的大洪水有关,但未找到确实的证据。
黄河的龙山文化
距今4500年到4000年间,黄河流域出现了部落冲突。作者推测华北地区之所以爆发冲突或战争,可能和旱作农业不需要水利人群之间没有协作的动机有关。北方的原始人通过征服的方式促成了人群共同体的扩大。这一点与南方的主动协作不同。
距今4000年前,河南嵩山附近的部落,继承和发扬了长江流域传来的水稻种植和西北方传来的冶铜技术。于是华夏王朝的序幕展开了。
这里补充一个我的知识盲区是微信读书的书友们总结的: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到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明。公元前4800年至4300年。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分布在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到黄海,西至鲁西平原,北至渤海南岸南至江苏淮北一带。
5.龙山文化。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