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穷人如何变富?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家有点意思,3个得主分别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都是美国的经济学家,都在波士顿任教,两位在麻省理工,一位在哈佛。其中迪弗洛和克雷默是一对夫妇,俩人半夜在自己的家里分别接到了来自瑞典诺奖委员会的电话。47岁的迪弗洛还破了一项记录,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诺奖给出的评奖理由是这3人“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有非凡的贡献。按照这个理由,我琢磨着这个奖更应该诞生在中国才对,毕竟中国在减轻贫困方面的成绩应该是全球最突出的。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贫困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2011年出版的。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很想去买一本,读一遍……我也想弄清楚贫穷的本质。
作者发现了一个之前没受到关注的现象,就是穷人虽然很穷,有的甚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是当他们拿到救助金后却会用来购买电视机、收音机之类的东西。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农村其实也存在,有的贫困户拿到补贴后并不会做规划、节约着用,而是一把就花光了,更有甚者会拿去赌博。
书中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避险手段落后;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认知水平有限。
除了第一条和社会福利机制相关,后面两条更多地是教育方面的问题。避险手段落后是因为社会没有全面普及保障机制,不顾长远是因为没人教(学校、家庭)他们怎么谋长远,也没有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而认知水平,则完全是教育水平、方式和普及程度的问题了。提升教育水平永远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最好办法。
书中纠正了一个本来根深蒂固的观点:贫穷的本质并不是懒惰。以往大家都认为懒惰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很多穷人其实一点都不懒,他们每天都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他们做的事情没有产生太多的价值。我举个栗子,大家都知道环卫工人收入是比较低的,但是能说他们懒吗?
也有观点认为,贫穷是因为穷人缺少资源,但是经过三位学者的研究发现,更重要的是,穷人没有有效地把资源用在自身和家庭的发展上。
贫穷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相对贫穷,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交通闭塞,导致人员流动和信息流通十分不便。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山区能接收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和大城市根本没办法比。他们不仅得不到好的教育,也没法从其它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没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因此会犯一些外面的人能避免的小错误。一个个小错误累积起来,就有可能让他们陷入贫困的循环。所以我们以前提出的“要致富、先修路”,以及后来的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的信息流通而言是特别重要的。
书中的内容有很多,没办法在这里一一展开。
对于个人而言,要想变得富有,大概也可以从这几点出发:
1、重视保险保障。不需要去买高额的保险,但是最基础的保险还是得有,避免遇到一次意外,一夜回到解放前。
2、重视教育。多给自己和家人做教育方面的投资,不需要上贵族名牌学校,但是尽量多接触更高等更科学的教育,不要把太多的时间分配给综艺娱乐,那些节目的信息量太少,节奏太慢。多看些排行榜上的推荐书目和纪录片,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3、多参加一些交流活动,多听多看不同行业的人他们的故事,有的故事能给你启发,有的人将来能为你提供帮助。而当事人亲历者的讲述和别人的转述有时候完全是两回事。
4、多做一些长远规划,然后细化目标。养成这样的习惯,用张一鸣的话说,要培养延迟满足能力。把梦想变成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践行。记住生活中除了必须要做的事,还有一些特别重要但并不着急的事,别把后面这一类事情忽视了。
如果你有自己的心得,请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