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看了很多影视剧作,对演员这个团体还是比较熟悉的。今日突然想到为什么有的演员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常青树,有的却是昙花一现,隐没于众生之间呢?
众所周知,这个行业竞争既激烈.又不激烈。
激烈的原因是受众有限,流量有限,而我们的产品供过于求。
各种特色小花小生层出不穷。
在存量行业中,他们只有竞争份额,才能生存下去。
但同时又不大激烈,这源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太显著了。
无论是受众的审美点还是欣赏的标准,全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达成统一标准。
但凡哪个演员在某个精分领域精耕细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他便收获了一定基础的坚实老粉,也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头。
而这个领域种类很多,分散了演员们的资源,名不见经传的小生完全有可能出现暴击。
以上关于这个行业的一点想法。
回到我们刚开头的提问,为什么有的演员是常青树,有的却只是昙花一现呢?
这涉及到演员的自我定位问题。
很多演员在一开始没有名气时,什么背景、路人、舞女都做过。那个时间段,他们只有脸蛋以及对这个行业的一点粗浅认识,甚至有些认知还是来自于媒体报道。
然后在某个时间点,天时地利人和,他爆发了,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演员,流量奔腾而来。
他们面临的问题时,如果长久的固定化这波流量。
这个时候区别就出来了。
有的选择跟随大众喜好走,大众喜欢啥,他们就干啥。
真正的贯彻”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明星持续不断的热搜。他们利用新闻媒体不断勾住用户的吃瓜或是多巴胺分泌心理,集中时间收获大量流量。
有的选择尝试沉淀。他们认为自己目前的成功有幸运成分,来自于自己终年的演技打磨。
他们也羡慕流量小花小生。但这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只要有更新奇的人出现,流量立即会分流。
随着时间流逝,年龄渐长、曾经吸引流量的美貌终究会被后来人取代,无法长久。
但只要自己精心打磨演技,只要这个行业仍存在,他们就永远有市场。
如果把演员比喻为产品,这两条线就是一个产品,两个定位方向,要么以服务群众口味为主,要么以产品本为主。
这俩个方向多多少少都包含着对方的特点,只不过是哪种成分占大头的区别。
前者可能会成为一个营销经理,以各种推广活动,营销手段为主。
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产品经理,以产品优化为主。
那些昙花一现的大多走了前者路线,有流量却没有承接能力,最终会在新人猛烈追击下泯然于众。
因为市场从不缺新奇。
而常青树们大多有一技伴身,可能是对微表情、哭戏、眼技、反派角色等领域有着长年累积的经验,以至于成为了这个领城的大哥。
一提起这个角色要求就会让人联想到这个人,后面进来的小生也要去拜山头,才有机会出头。
在我看来,“演员”这两个字其实都已经指明了定位道路。
演戏的人员必然是要演技加身才能够得上这个名号,否则你就只是来收割一波流量韭菜罢了。
那些垃圾特效真是看得人火冒三丈,只辣眼睛毫无营养的作品和所谓的“演员”就该被淘汰。
这可是一个很严肃的文化问题。
文章归作者公号正经脸说剧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