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优秀文章分享区添运国际八面来风

以后将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了?

2018-03-27  本文已影响32152人  格列柯南

很多80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通常说起自己的表哥/堂姐时,通常都以“哥哥”或“姐姐”相称,常常给人造成误会,以为是他们父母亲生的兄弟姐妹。

这样的称呼没什么问题,倒也是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亲戚称谓变化。尤其是一到春节前后,竟有不少文章介绍回家过年如何认识亲戚的。

七大姑八大姨以后统称阿姨

上文介绍了摩尔根的六种亲属称谓,这里我们先从遗传与基因的角度来看自己与亲属之间的遗传相似度,然后再给亲戚关系建个模。最后再看看我们中国的亲属称谓是不在简化,以及为何越来越简化。

一、亲缘关系指数

以现代遗传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绘制出如下的亲缘关系指数。

亲缘关系指数

也就是说,除了自己以及同卵双胞胎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相似度为100%,其他的都小于这个数值。

我们继承了父母各自1/2的DNA,我们与他们的相似程度就是1/2,我们的兄弟姐妹也同样继承了父母1/2的DNA,他们与我们自己的相似度也是1/2。同样,我们的子女继承我们的依然是1/2的DNA。

所以,在图中的蓝色圈内,是离我们最近的血亲,也就是与我们有1/2相似度的亲属。

再往圈外,是与我们拥有1/4相似度的亲属,这个黄色的圈子包括我们父母各自的父母,即我们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还有我们的孙子孙女,还外孙和外孙女,以及我们的叔叔伯伯,还有姑姑与姨,以及外甥与侄子等。

与我们只有1/8亲属关系的,就离我们更远,这些亲戚包括曾祖父母和曾孙辈,表/堂兄妹(姨表与姑表,以及叔伯的儿女)等等。

1/8之外的亲戚,汉语里叫“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指的就是这个。古人没遗传学的知识,也明白了“八杆子打不着”就是和我们相似度低于八分之一的亲戚。

二、理想型的亲戚叫法

有了遗传学关于亲缘关系指数的研究,我们依此可以建立一个模型,仿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叫做“理想型的亲戚叫法”(Ideal Type of Kinship Terminology)。

模型建立的原则,我们可以使用摩尔根提出的两个规律:

男女有别,世代不同。

与我们相似度为1的,自不必说,英语以Ego,中文就是“我”。

同卵双胞胎,是除了自己之外,相似度为1的一种关系。此处应该有一个专有名词来表示这种关系,汉语里双生男孩之间,不妨称之为“孖”(音 同“滋”),双生女孩之间用奻(nuán,虽然意思不好听,是指两个女人吵架)。男女龙凤双生之间,汉语好像没这个词:“男女”(不妨读为nav,男女音合一)。

英语里用identical twins称呼同卵双生,可以简称为itwins。两人之间的称呼倒是可以参照上面汉语的发音。

因为这种几率非常小,人类社会中,几乎很少(当然也有,以后我们介绍)专门去发明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关系。

其次,就是与我们相似1/2的人,根据男女有别,世代不同的原则,父母,兄弟姐妹这种称呼自己足够。

与我们相似1/4的人中,祖父辈和孙子辈,各使用一个名称就行,祖父母可以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孙子就是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父母的兄弟统称叔父,父母的姐妹统称姨婶。

而1/8的亲戚,上面的就叫曾祖父母,下面的就叫曾孙,同辈的叫“老表”就行了。

有一个例子,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喜欢的“双重婚姻”,将西班牙的疯女胡安娜与自己的儿子费利佩联姻,女儿玛格丽特嫁给胡安娜的哥哥,那么胡安娜与费利佩的儿子,应该叫玛格丽特什么?在“苏丹类型”中,应该姑姑呢还是舅妈?而在爱斯基摩类型中,都叫aunt就好了。

以这个遗传为基础的“理想型亲戚称谓模型”来看,我们对比摩尔根划分的六种基本亲属称谓类型,就可以发现,爱斯基摩类型的最接近这个理想型,也成为了全球10%社会中所使用的类型,与印欧语系的使用人群有较大的重合度。

以英语为例,亲缘关系小于1/2的,都一律给予简称。

与我们只有1/4相似度的,无论是父母哪方的兄弟姐妹,女的一律称为Aunt,男的一律称为Uncle。外祖父母,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也都一律通称为Grandpa或Grandma。对于孙子辈的,无论儿女谁生的,也都是一个称呼。

再往外圈来看,和我们只有1/8相似度的亲属,姑表姨表什么的,全部都是表兄妹Cousin。

爱斯基摩类型接近遗传学所建构的理性型,并不代表着这种类型的社会发展处于领先或是其他还处于原始阶段。

三、中国人将不再认识七大姑八大姨了吗?

如前文所述,中国的亲戚称谓系统,是渐渐地从原来的复杂的“苏丹类型”,往“爱斯基摩类型”在过度,但却保留了传统的一些特色。

例如,我们对于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朋友,便直呼其名,将年龄偏大的称之为阿姨或叔叔,不再区分是否与父母在年纪上的差异。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我们先从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来寻找原因,然后再去比较欧洲,看看他们的称谓系统,为何从古代的拉丁语和盎格鲁 - 撒克逊文化复杂的“苏丹类型”,简化成了当今的“爱斯基摩类型”的。

与传统社会相比,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变化可谓是“大转变”,以下提出的几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亲属称谓的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1. 城市化与核心家庭

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即便是在城市里做官的人,都会在乡下置业,或是在城市里居住在大的院子里。乡村通常也是以氏族聚集为村落,一村之中,以一个(或几个)姓氏的族人为核心。例如《白鹿原》中的鹿家与白家。

电影《白鹿原》中的祠堂

居住空间在平面上展开,生活方式也以大家庭为主,伦理观念更是提倡“四世同堂”。

到了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人离开农村,城市里的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高涨,使得原本以平面展开的居住空间不可能继续,城市的天际线往高处延伸的同时,原本“四世同堂”的理念,已经无法容纳到城市不足10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

  1. 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

20世纪初期的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式生活方式和个人价值,到后来的“破四旧”,统统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当作阻碍中国发展进步的绊脚石,予以丢弃。个人价值观念也从原来注重大家族的生活为主,转变为实现个人价值。

尤其是在提倡经济发展的当下,经济发展促进的更多是“利己主义”的个人发展,提倡传统讲究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让位给了以经济成就衡量个人价值的秩序。

世代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也越来越让子女与父母辈出现更多的代沟。例如,在孩子养育方面,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就是自己养孩子与交给父母辈带孩子之间的差异。

  1. 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传统亲属关系中,母系与父系的亲属区分,地位是不对等的。例如,在中国传统中,舅舅的地位通常要大于伯父。这点比较好理解,那就是舅舅可以100%确认外甥是自己的姐/妹所生,而伯父就做不到这一点,无法确认侄子女是自己兄弟姐妹亲生的概率。

而在父系的亲属关系中,向来女性亲戚的地位会有所降低。这与传统的父系社会有很大关系,然而,自独生子女政策,女性地位近年来的提升,都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原本“重男轻女”的亲属称谓系统。

居住空间的变化和伦理观念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等转变,都导致了“核心家庭”[1]代替了原本的“大家庭”。反应在亲属称谓关系上,就是往“爱斯基摩类型”的转变,也就是说直系亲属越来越重要于旁系亲属,在直系亲属中过多使用描述性的称呼,而旁系亲属过多使用分类性称呼。也并再区分母亲方的和父亲方的亲属称谓。

表现出来就是,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的地位也趋于等同,独生子女政策也让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地位驱同。

总结就是: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也在逐渐简化,以后七大姑八大姨的以后我们也都会统称为“阿姨”了。

下一篇,我们回头看看欧洲早年的亲属称谓是如何简化成了现在的“爱斯基摩类型”的。


  1. 指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