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
深宫秘闻,向来是中国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在2018的夏秋之交,《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档清宫大戏先后霸屏,但反响却截然不同。比起宣传工作并不出色的前者,吊足了观众胃口的《如懿传》,却远远没有达到大家期望的效果,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第一,首战先败伤士气。《如懿传》在审核过程中失掉了先机。一部作品,不论它是否优秀,最基本的创收条件是能够播放。过长的集数,过高的版权费,以及霍建华与周迅两位主演“天价片酬”的争议,当然,还有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让《如懿传》“三过审核而不入”。
众所周知,在影视文化事业如此丰富的当下,清宫题材已经趋于饱和。而在同一年度,同一季度的荧屏上,《如懿传》被《延禧攻略》“抢占先机”,是十分可惜的。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其次,最贵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在演员阵容上,主角的选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小编没有资格否认周迅老师的演技,周迅老师的确是一位资深演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适合这个角色。就像当年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一样,投入很大,制作很用心,但事实证明周迅老师并不适合黄蓉。
我们刨除年龄上的歧视,在《如懿传》的原著小说中,如懿是一个颇为感性化,对爱情怀有纯真憧憬的女人。而周迅老师的表演风格更偏向于“知性”。我们从剧组的反馈上来看,周迅老师不执着于剧本,不“照本宣科”。这固然是一种敬业的表现。但周迅老师“跟着感觉走”,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透露出的“老道”,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主人公对于角色定位的偏离。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如懿传》从反响上来看,称不上“良心剧”。但平心而论,倒也是一部“用心剧”。观众不是瞎子,宏大的场面、多重角度的远近景观切换、华丽的服饰、还有虽然不完美但确实很“昂贵”的强大演员阵容,让我们看的出,《如懿传》的剧组是肯花钱,也肯用心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用心又“用的不是地方”,关键在于该剧的定位矛盾。历史剧无外乎两种:正剧、戏说。从改编自小说的题材来看,《如懿传》应归于戏说一类。《延禧攻略》就胜在于此,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朴实而轻快的色调,幽默却并不违和的台词,明明是有些沉重的话题却也能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快。而《如懿传》则正好相反,本是一部虚构的戏说作品,却弄得过于沉重和压抑。在道具场景上大费周章,却在乾隆和如懿的很多内心情感过渡上做的马马虎虎。莫名的冷淡和突兀的黑化,贯穿着全剧。这就好像是大费周章请来了米其林三星的大厨,结果却做出了一锅焦糊的西红柿炒鸡蛋。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 《如懿传》不如意,宫廷婚姻保卫战,为何曲高和寡?最后,我要声明:资深的影视鉴赏者是极少数,大多数观众看剧是为了开心和快乐。就戏说角度而言,成功的宫廷剧,譬如《延禧攻略》,是在借用古人的“feel”表达着今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需求。而小编看《如懿传》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我最明显的感觉:这是一部“反封建”的剧啊,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婆媳的怨愤,情敌的仇恨,君王的无情,还是宫廷的黑暗?亦或者进一步,升华到让我们珍惜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彰显价值观?
显然不是,一言以蔽之,它是想装高大上但没有装好,想秀“古风台词”却做作的崴了脚。一部甄嬛传:打胎、宫变、阉割、移情,已经够黑暗的了。观众喜欢它是因为头一遭,然而一口肥肉再嚼一次就会腻歪,恶心。这就是《如懿传》缺乏创新的失败之处。
肯花钱,敢花钱,花大钱。这是《如懿传》的难得。但花错钱,浪费钱,甚至花了糟心钱,就促成了该剧评论区的“滑铁卢”。小编是姑妄言之,观众老爷们就姑且听之。一以蔽之,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