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
我们也常常对教育的利弊得失加以评判。
如果有一天,你的意见可以被采纳。
你将如何定义最好的教育。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就叫《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其中肯·罗宾逊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作家和演讲家。
为了理解本书,我们需要了解书中提到的三个概念、三类人。
一、三个概念
学习是获得新的技能和理解。
教育是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计划。
学校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
作者告诉我们:
1.孩子们喜欢学习,但他们并不总是享受教育的过程,有些人甚至在学校有很大问题。
2.教育是一种更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也可以是自我引导或由其他人组织的。
3.学校是人们聚在一起学习和互相学习的社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无法享受教育呢?
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又有哪些呢?
学校这个学习的社区又该如何运作?
这些书中都有讲到。带着这些疑问阅读定能有所收获。
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思路与方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但作者并不希望我们照搬照抄,因为真正的教育应因人而异。
正如作者所说,标准化教育的危险之一是:认为一种模式适合所有人,且生活只有一条道路。
如果想要教育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样生效是不可能的,教育各因素的变化比单个人的应对要快的多。
想要用一套办法应对所有的问题,就如刻舟求剑,没有考虑到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变化因素。
当然,想要通过读懂一本书就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当时,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我可是读了大几十本呢!
书中每一点都有它的道理,但不是每一本书、书中每一点都适用于自己。
当时读的几十本书中,对我起到作用的也就二十几本。这不是说其他几十本书就不好,而是那二十几本最适合当时的我。
为了能够尽快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对教育的认知,要有死磕一本书的精神,也要有及时止损的心态。
因为有些书虽好,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就像今天分享的这本。
当然,感觉书的难易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这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现在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那是因为暂时放一放,会从后续的思考与其他书的阅读中得到启发。
三个概念先放一放,再看书中提到的三种人:
1.虚妄的人:利用“创新+教育”太容易成为卖点,太容易制造焦虑,还被作为消除焦虑的“良一类人药”的特点,模糊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创新沦为自己狂欢的舞台的一类人。
2.谦逊的人:深谙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瓶颈”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以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在“内在世界”寻求开悟的一类人。
3.第三类人: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的一类人。
本书作者属第三类人。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这里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第一种人,他们是造成教育焦虑的根源之一。了解了他们的言行与套路,也就有了相应的应对办法。
第二种人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与感激,是他们明知教育的难却潜心贯注其中,默默承载奉献着。
第三类人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靠近他们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也能让孩子因我们的成长而受益。
书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当前一些教育痛点,也以给父母启示的形式给出了一些思路事。
针对教育变化,探讨了不同的办学方式,以及最好的学校如何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喜欢上学习,并期望学到最好。
其中,就我们对STEM课程的重视给孩子们传递了“如果他们没有在STEM学科中取得成功,那么这个世界就不需要他们了”的误导性的信息也做了分析。
这里的STEM学科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书中强调我们对自己作为父母角色的认知,与我们如何看待童年、如何看待孩子、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有关。
这也提醒我们,要在自己如何做父母、做什么样的父母上下功夫。
对于考试,作者提到:在特定的学校和学院里,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考试成绩通常是选拔的基础。学生们很早就知道考试成绩的优异程度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即使只有一次失误也可能是灾难性的。造成上述推断中有很多问题,可这是年轻人从学校和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 与此同时,测试还给家长、孩子和他们的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科学、技术和数学专业的相关人士也担心,考试文化正在破坏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创造力。
这本书不能作为我们实现好的教育的参考书,也不能细致到指导我们的日常教育。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开阔的思路。
面对当前教育内卷、就业难等现象,采用一成不变的固有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需要。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当年所接受的教育来判断孩子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也不能把实现梦想的途径限制在固有观念下的那几种。
仔细想想自己的经历,看看我们的预想与现实有多少相吻合。
孩子天生爱学习,是我们过多的干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孩子厌学毁了自己。
教育不应该是替孩子找到他们的天赋,而是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天赋。
最近郑钦文很火,她的成长条件不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她是如何爱上网球的却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为孩子创造发现天赋、爱上天赋、践行天赋的平台吧!
于家庭教育来说,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根据自身条件为孩子创造发现天赋、爱上天赋、践行天赋的条件!
注:不要期望一劳永逸,家长终身学习、持续成长孩子的未来才能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