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处女座养成记谋生故事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当我被问到「该不该加入创业公司」的时候

2015-10-14  本文已影响856人  天使不投资人

14 年起火热的创业潮对拉动日渐不堪的 GDP 而言仅仅聊胜于无,但对于促进就业还是大大的有功,成百上千万家创业公司在两年之内扎根于北上广深杭州成都武汉西安等等等,人数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至于那些规模已过百人的怪兽,我暂且不将他们称为「创业公司」。

这两年里,有三类朋友和读者最常找我——自己要创业的,创业要融资的,被人拉进创业公司的。说实话,前两类访客并不好对付,我十分不乐意在别人用梦想当燃料的时候泼一盆儿冷水上去,然而比较优秀、至少让我自己想投的项目却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对于被人拉进创业公司的朋友,于我而言,不管是劝分还是劝和都谈不上得罪人,我也就能更理性地说出些操作性较强的细节来,帮他们鉴别即将加入的「大家庭」到底是天堂还是火狱。

一、先回头看看

在跃跃欲试地准备把创业公司批判一番之前,先看看自己现在的东家怎么样吧——直属领导是否可靠,企业文化是否认同,晋升前途是否清晰,成长空间是否良好?如果你本来就对现东家不满,去新环境尝试一下无可厚非——横竖都是不满,区别不大。

但是,如果现东家没有问题,那你最好不要应一时的人情之请,就贸然离开大好阵地投身未知的战场。你说创业公司给你股权?开玩笑,能给你股权的创业公司多了,你怎么不都去一遍呢?1000 家初创企业的股权,能兑现的不到 10 家。相比之下,已经相对成熟、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期权,虽然听上去没那么诱人(毕竟要和大饼比),终归可靠得多。

当然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创业公司给你开了确实不错的薪水,比你现在的薪水还要高——这种情况也挺常见的,如今创业者们也明白光靠画大饼招不来聪明人。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考察了。

二、网上的调查

在打开你的 google 之前,不如试图利用更专业的创投网站,将调查工作一步推进到位,比如 IT 桔子(http://itjuzi.com/)

进入 IT 桔子的主页,搜索框的位置很显眼,直接填入公司名称吧——前提是你要搞清楚新东家的确切名称。在国内创投这方面,IT 桔子的数据比较全,搜索功能也比较好用,不会耗费你太多精力。如果搜不到,那公司可能确实是太新了,或者太低调了,我们应该考虑放弃网上调查这一步,直接考虑面谈。

闲话休提——我们来看看在 IT 桔子上有哪些有用的信息。我们来从上往下看。



基础信息这部分,我们在意的主要是四个点:网址、时间、地点和行业(子行业)。

网址主要是为了近距离观察公司的门面。如果你觉得他家的网站匪夷所思,请保持谨慎。

时间上则要考虑其他信息是否匹配这家公司的历史,比如 11 年成立的公司现在应该有几十人到上百人的团队了,也自然该拿到一些融资。融资信息在这个页面也有显示,就在基础信息的右上方——在此例中,11 年成立,现在 B 轮,是比较合理的。

什么叫合理?按照诞生-天使轮-A 轮-B 轮-N 轮这样来看,从诞生到天使,跨度 0~3 年都可以接受,这是埋头耕耘型和精益创业型的融资时机差别;从天使往后,每轮间隔半年到 2 年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太快」同样不是一件好事儿。举个极端的例子:某公司成立 1 年,融资竟然进行到 D 轮,这说明什么?说明最开始的模式是高歌猛进、飞速扩张。一家终归要一步步拓展市场、获取用户的企业,无论成长性再怎么高,没有资本在背后的推波助澜,短短 1 年也不能膨胀如斯。这也就是我们从 14 年开始常常挂在嘴边的创投泡沫。

倒不是说在泡沫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不好,然而企业的终极目标从来是利润,飞速扩张之后,为回归稳定的商业模式、谋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一定是较大程度的收缩,也即大规模的裁员。这种故事在许多明星创业公司身上都发生过。



地点上要注意是否和你之前的认知不符,比如在北京受邀面试,却显示公司在河南,这就值得进一步追问。

至于行业,对于大多数给别人打工的人,个人的成就从上至下要受到行业、公司和个人水平的限制。行业的决定性最为普适,一个处于上升期的行业能带着很多基层员工一起赚钱,而垂垂老矣的行业中,可能就只有老板赚钱了。另外,你的脾性和能力是否适合某一行业,你是否决定好了在这个行业里打拼一段时间,在就业时也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产品介绍。这部分我们一是要关注下载量走势,一是要关注产品本身。下载量不佳(比如图中的例子就不太好)倒不一定是大问题,毕竟对于创业公司,产品本身欠打磨,或者运营不到位都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下载量持续下滑才是值得警惕的大问题。

最重要的还是:既然有产品,我们就该试用一下。不同公司的产品或成熟或粗陋,你要判断的就是这个产品是否在你的接受范围之内。这和点进网址去看是一个道理。



新闻报道不用多说,有没有、多不多、权威不权威对创业公司来说没那么重要,关键是不要有太严重的负面新闻。如果有负面新闻,身为求职者一定要注意分辨。这里要注意,IT 桔子上的企业新闻多半具有选择性,你可以考虑再去搜索引擎里找找其他新闻,兼听则明。虽说多数关于创业企业的新闻可能没那么靠谱儿甚至是假的,但心里有底儿,更方便日后交流。



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来了——工商信息。时间和地点我们仍然要关注,看有没有认识上的偏差。在此例中,工商信息显示的成立日期是 2014 年,基础信息中的成立时间却是 2011 年,这就很奇怪。向该公司员工咨询,可得知该公司在 2014 年之前股权架构与现在有较大区别,注册名也并不是「天使汇」,这就解释通了——然而如果解释不通,求职者还应多加小心。

注册资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公司的实力。这倒不是说越多越好,一家纯技术方向的互联网公司,就算注册资本只有 1 块钱影响也不大。如果你发现某家企业注册资本太低,也不要过于讶异,有可能这家公司只是个壳。

最关键的还是法定代表。这个人是谁,是不是很有名,在业界地位如何,有什么经历,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现在把这些问题交给 google,比一开始就去找 google 猛搜一气,效率高得多。一定要跟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老板,这是加入创业公司时至关重要的问题。

除此之外,如果你有机会拿到这家企业的 BP,或者网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关于该企业的产品报道、商业模式介绍,你也可以试试像投资人一样进行较全面的评估,维度如下:

  1. 市场预期:目标用户群多达千万以上。

  2. 产品成熟:界面简洁优美,运行流畅,bug 少,不闪退。

  3. 团队背景:背景专业,经验丰富,知名度高,业内口碑好,高管团队能力互补。

  4. 渠道优势:已与名人明星或大企业达成合作关系。

  5. 产品壁垒:受保护的专利,或者技术门槛高,难以复制。

  6. 刚性需求:涉及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

  7. 同业竞争:竞品少,竞品弱,不与大公司直接竞争。

当然,如果你应聘的只是很基础的岗位,上述折腾大可不必。你可能暂时还不具备此类眼光,何况今后的求职生涯还长着呢。

三、做个吊儿郎当的尽调

当然不是每个求职者都能像专业的投资经理那样做尽职调查,事实上也完全没有必要。然而,如果你信奉「员工和企业平等」这一原则,你就该如企业给你试用期一样,给企业一个「试用期」。

面试不是一个好的考察方式,对双方皆如此。限于礼貌、生疏、性格、商业机密等许多因素,你直接响初创公司询问的问题,大半儿都得不到令人放心的答复——何况很多求职者没有勇气当面问出尖锐的问题,尤其是腼腆的程序员们。

那么,「给彼此一点时间」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这家初创公司每周工作 6 到 7 天,就算你还未辞职,也可以利用周末和他们一起感受工作氛围。已经辞职当然就不在话下了。如果这家初创公司规规矩矩地一周五天,你最好也时不时请个假去体验一下——毕竟你已经动了想走的心,又何必在乎表面的忠诚呢?

至于这样的实验持续多久合适,其实 1~3 天就够了——如果 1 天就够你下定决心,那没有必要多犹豫,不管是走还是留。在这几天里,你最好能切身融入办公室,通过面试官向其他人说明你的来意,并要求自己承担一定程度的工作。而你需要考察或体验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 早来,最好在其他员工来之前就来,观察其他员工,尤其是高管和老板的到岗时间。一个好的创业企业,不然就是十分自由、不太控制上班时间的,不然就是十分机械但人人勤奋的。如果规定了上班时间却常常有人迟到,这公司不好。

  2. 跟同事们去吃饭。一是感受公司的生活环境怎样,二是感受同事们都是什么消费水平。如果理念冲突太大(比如你比较简朴但同事们每天在中、高档餐厅聚餐),说明你们很可能不是一路人。

  3. 感受办公室交流的氛围。沟通不一定是高分贝的,毕竟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交流。然而,不管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没有交流的初创企业,或者过于嘈杂、沟通中充满了无效信息的初创企业,都不好。

  4. 感受开会的频率和长度。如果你一共就去了 3 天,结果开了 20 个小时的会,若非特殊情况,请赶快逃离火坑。

  5. 至于承担的工作本身——那并不重要。你又不是正式员工,核心技术和机密文件一般是不会透露给你的。接受工作,交付成果,主要是方便评判你的直属领导。

  6. 感受下班。每个人是到点儿就急着下班,还是会不紧不慢地完成手中工作?每个人下班是否都很随意,还是需要进行无意义的通报?创业公司加班很正常,然而加班是否因为白日里效率太低?

要感受的也不止这些问题,小小的试用期是个互相发现的过程,只不过要发现的不是亮点,而是地雷。

四、求诸己身

最没用的也是最关键的,其实还是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在创业公司工作的准备了吗?

创业公司很可能意味着苦和累,意味着更频繁的加班和更少的假日。

创业公司意味着突如其来的忙碌和枯坐等死的无聊,要不就是天降海量客户,要不就是日日门可罗雀。

创业公司意味着快速、无理甚至无奈的成长,没人具备相关技能,一时又招不到新人,只能老人硬着头皮上。

创业公司意味着多头管理和权职不明,你的领导没空儿带你,你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和能干嘛,然而又不能混吃等死。

创业公司意味着飘忽不定的薪水,一涨一大块儿,一不发俩月揭不开锅。

创业公司意味着小团队和关系更紧密的同事,你可能遇到大牛,也可能遇到奇葩。

创业公司意味着秘密和谣言,也许今天还被市场上的负面消息折磨得焦头烂额,明天就到手 2000 万的融资。

创业公司意味着不确定性,光明的未来还是无意义的终焉,可能由你决定,可能由市场决定,也可能由投资人决定。

依我看,身体不好的人,就别在创业公司折腾了。追求稳定的人,就别在创业公司折腾了。年纪太大的人,也算了吧。

创业公司不意味着混沌和粗糙,也同样不能代表光荣和伟大。一切的一切,还是要反躬自省,求诸己身。

本文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在我的《创业百道》一书中都有提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渠道购买。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