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十年《道德经》,会不会变成老古董?
爱好《道德经》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我这种尴尬?如果在朋友圈发送关于《道德经》的文章,会有很多人点赞,不等你得瑟,你很快会发现,几乎没人有兴趣点开看,朋友圈,微信好友群,同学群,给你竖大拇指的多,阅读量却是少得可怜。其实我深深地理解朋友们,人家不当面表达不耐烦已经是很有修养了,再能给你点个赞,简直已经不是一般地爱你,你还要求人家跟你一样去研读这个在他们眼中既不中看又不中用的老古董,就过份了不是吗?
有关《道德经》的问与答
也有朋友问过我,你为什么会喜欢读《道德经》?语气中既有关切,又有我不忍心看你脱离现实的同情,还有对一个不爱红妆爱老庄的纯娘们(用这个词主要是想跟纯爷们对照下,没有自轻自残的意思,就是想表达下我不是女汉子)的好奇。最近开始尝试输出我的理解,以解析的方式重新理解每一章,类似的问题就更多了。就像一个朋友家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姐妹俩会说话以来,最讨厌的问题就是:你是姐姐还是妹妹?刚开始姐妹花很配合,乖乖作答,回答得多了,自然就烦了,总是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我对双胞胎姐妹的烦恼简直感同深受。我比姐妹花幸运的是,被问到的问题不同,答案也不是固定的,可以凭当时心境回答,想想还挺有意思,加之还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探讨《道德经》研究方面的问题,一并整理如下,算是“李姐答记者问文字稿”。
好奇类问题
1.问:你怎么会喜欢读《道德经》?
我:因为《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老子姓李,是我本家,必须支持我大李家的智慧发扬广大,哈哈哈。
2.问:《道德经》,什么鬼?读那玩艺干嘛?
我:就是要读点你们不懂的,提升下逼格,显得我高深莫测,嘿嘿。
3.问:这年头你还读《道德经》,图个啥?
我:人家老外对《道德经》推崇备至,没准里面藏着大宝贝,我得研究研究,不能让外人把咱家便宜占了。
4.问:你是有多喜欢《道德经》?
我:灰常灰常灰常!诵读起来,那简洁精练的语言特富有韵律和节奏,荡气回肠的感觉,就算没读懂,也觉得心中有喜悦,完全停不下来啊。不知不觉,我已经能全部背诵了,你说是有多喜欢?
5.问:我以为《道德经》是那些有酒瓶底眼镜的老头子读的,你读这么多年,为什么没变成老古董?
我:谢谢你的肯定,女人怕老,古董已经受不了,还是老古董,姐可不接受。这些年思维方式的升级迭代,老子功不可没。静下心来读读《道德经》,非但不会成为老古董,反而其间的智慧跟现代生活有很好的对接,常有豁然开朗之感 ,是去除偏见、放大格局的好工具。
6.问:你相信,世界的奥秘都已经在《道德经》里写好了,只要熟读参透,即可对世界了然于胸吗?
我:可以这样来理解:老子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框架,也就是增加了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它更像是一种指引,告诉我们有“道”存在,让我们有更大的思考格局。熟读是完全没问题的,要说完全参透,至少于我而言觉得不太可能,就好比有人把我们引入广阔世界的门口,我们只是看到了世界的广阔而生起了敬畏心,不能说这个世界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世界的奥秘还在那里,《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示,只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框架,我们更容易多了解世界和宇宙,而不是陷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
语重心长怒其不争类问题
1 .问:《道德经》不是主张消极无为吗?你这不是公开向你的boss 展示你消极厌世?你不想混了?
我:人家老子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尊重规律,以无为的心态去为,一点儿也不消极。还有《道德经》被誉为帝王之学,里面有很深的管理智慧,既修炼悲天悯人的慈心,又蕴藏至高的管理哲学。你听我说blablabla....(通常不等我说完,朋友一听我开始引用《道德经》里面的句子作为佐证,就会无奈的停止这个话题。心里很想对她说:对不起我明白你的好心,能这样问我的都是真爱,没能让你也喜欢老学是我的错)
2.问:这什么年代了,《道德经》那个时代的思想,跟你有一毛钱关系?能务点正业不?
我:我想为人类的心灵苦痛寻找解药,听说《道德经》里有,而且国外不少著名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反复引用老子的观点,我就也想去看看。结果这一看,我发现找到了智慧的宝库,这10余年就一直在挖宝,只是好像并没有进入宝藏的核心地带,但是收获已经不小了。(不知道听的朋友当时作何感想,反正这个答案把自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专业度质疑类问题
1.问:为什么要选陈鼓应这个版本?
我:最初读的并不是这个版本,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开始是不加选择的搜罗各种版本,但感觉彼此有些不同,也是迷惑不已。有一次听一北大老教授讲国学,推荐了陈鼓应教授的这个版本。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陈教授治学严谨。他的《老子注释与评介》,引证十分丰富,主要参照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所编帛书本《老子》和张松如教授的《老子校读》加之古今各路大咖比如王弼、河上公、范应元、苏辙、吴澄、严复、蒋锡昌、高亨、马叙伦、严灵峰、钱钟书.....等的老学著述及文章,素有争议的部分,以解老名家的观点相互印证,证据详实丰富,加之陈教授自己的研究所得,实在是很让人服气的校诂版本。
医学上有个词叫做“循证医学”,以广泛的、级别不同的证据链来对治疗方案或药物进行有效性评价,这种方法已经被网络时代的人们所普通认同和接受。选择陈鼓应教授的这本著述进行研读学习,也是基于这一方法论的有效。我买到的是台湾版中华书局印制的,竖排、繁体,开始读起来很费劲,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专门买了繁体字典,读完对繁体字的储备完全上了一个台阶。
2.问:你居然解析《道德经》?(从眼神中姐读出了潜台词:就凭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你凭啥解老?)
我:我承认,相对于《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姐不过只是个小学生,所得所悟浅薄甚至错漏再所难免。之所以勉为其难地写相关文章,是用文字的方式记录每章所得,是为整理思路,整合之前零碎的发现,让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能遇志趣相投者,彼此鼓励促进,当然求之不得。幸运的是,姐站在众位大咖的肩膀上学习,立足点就不一样了,就算你不同意文中的观点,每一篇解析的原文都是陈鼓应教授校诂的版本,很值得老学爱好者借鉴。还有就是,对《道德经》,我那是真爱,是真虔诚,冲这端正的态度,路过的朋友停一下脚步行不?
漫漫啃《老》路
有段时间把自己戏称为啃《老》族,此老非彼老,你懂的。为什么是啃呢?因为极是难懂,就像一条饿得没力气的狗,从天而降一整块骨头,闻到骨头散发的香味,那不是垂涎欲滴,那简直是口水直流!但骨头太完整太大了,想吃又完全无从下口急得团团转的烦恼你们可懂?反正抱定智慧在书中,能啃多少算多少的心态,刚开始不求甚解,最低要求不能念错字。这样一路慢慢啃下来,大骨头啃成了无数块小骨头,当然做不到尽数吸收消化,但较之当初,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研读《老子》,并不需要找一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与圣人对话。恰恰是与现实的结合能更好的领会古圣先贤的教诲。王阳明先生倡导知行合一,提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这是检验是否真掌握的试金石。
读《道德经》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并不存在“《道德经》在手,烦恼全没有”的奇迹,也不可能读了这部奇书就百毒不侵,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我这些年,还是会不停地犯错、反省、觉知、再犯错、反省、觉知,有时候遇事不淡定,甚至被朋友调侃“你道德经白读了”,真是愧对老子教诲啊。
成长没有捷径,不会因为你有宝典在手,就能马上到达境界。路还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索生命真相这条路,从脚下开始,我准备一直走下去。有没有同行者,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