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了,他变得更爱照镜子了,爱洗头发了,天天要刷两次牙,有些事情他不喜欢我帮他……尤其是在外面,我要是搂他一下,他就赶紧把我的手推开,并且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只是想:他长大了,爱美了,知道不好意思了。
当我读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进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是孩子像成人过度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个性凸显,反抗权威,反抗习俗,他需要自主和独立,他需要把自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面对身体和心理的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孩子们的大脑充满各种矛盾与混乱,面临许多压力,然而这却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期与其做孩子的父母,不如做他的朋友和人生导师。
首先,我们要学会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孩子。他需要有个人隐私,他是可以有愤怒、不满等情绪的,人都会犯错,要容忍孩子犯错。
当我们在路上转错了方向,迷了路,坐在一旁的人这么说:“你为什么没看路标?你不认识字吗?你该戴眼镜了!你转弯前为什么不想一想?”你的感受是什么?显然,说这些是无益的。
现在我们来变身一下成为故事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吧:
当十五岁的多萝茜无意间把墨水洒在了地毯上,母亲: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小心,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父亲:他就是这样马虎,他一直这样,永远是这样。
如果我是多萝茜,我会很沮丧,我会想我真的是他们说的那样吗?原来爸爸妈妈是那么看我的。
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是被这样的父母造就的。
十六岁的乔伊把胶水洒到了地毯上,母亲大声说:“哎呀,胶水洒了,拿抹布来!”然后母亲帮忙清理胶水,并告诉他:“这胶水很难清理。”乔伊说:“妈妈,对不起。我应该小心点。”
如果我是乔伊,我会打心里感谢妈妈不责备我,感受到妈妈的温柔和耐心。我很高兴有一个好妈妈。
再来听听下面这个孩子是如何讲他的父亲的:
十六岁的斯坦利说:“我父亲有挖苦人的天赋。他的舌头就像一根鞭子。他能在一分钟之内,将你花一个月时间建立起来的东西毁掉。我赢了球赛,高兴极了。对他说:‘爸爸,我赢了队长。’他却轻蔑地说:‘什么了不起的队长!’我当时气疯了,说:‘什么了不起的父亲!’就跑出了家。”
“他的舌头像一根鞭子”,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愤怒和痛苦,感受到了这位父亲多么会挖苦、打击人。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好,可是您的刻薄的话语只会带来敌意,而不会带来恰当的行为。
看看作者给出的建议吧:不要攻击人格,不要批评性格,要处理眼前的状况。
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批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同样赞扬不当也一样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娜娜,送给生病的妈妈一张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上面贴着一片药,一个硬币,一个花瓣并写着:“妈妈,我祝您健康!我祝您幸福!我祝您富有!”妈妈很感激的说:“你真体贴,你真细心,你真是一个好姑娘。”可是娜娜听到这些,却躲在厕所哭了起来,因为她知道她并不是妈妈说的那样。当她和妈妈发生矛盾时,她恨、甚至想让妈妈更糟。
如果母亲说:“非常感谢你,我喜欢这张卡片,上面还有花瓣,好可爱。我已经感觉好多了。”娜娜肯定就不会哭了。
13岁的小宇,给老师看他写的诗,老师说:你太棒了,就是一个诗人。他却说:我才不是呢,我永远也成不了李白。
而小红的老师,是这样赞美她的诗的:我喜欢这首诗,当我读到春天的早晨,快乐在我心里咯咯笑的时候,我也感到了快乐就在我心里笑。小红很高兴,还和老师谈了她的志向,她即满足又备受鼓舞。
对待赞扬,我们要学会描述事实和感受,不要评价。因为评价总是令人不快,不安全让人感到压力。孩子会在我们描述性的称赞中得到积极的发展,这些都影响着他对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孩子在青春期还会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性、喝酒、开车等。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抵触逃避,更不要长篇说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转变的时间。当我们遇到困惑时也可以向专家求助或者像书中请教,我们父母也要学会成长。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事情父母必须给出严格的界限。让孩子感受到分寸感,感受到什么是小事,什么事情是严重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父母的情绪就是信息,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是材料,过程就是产品。
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