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安史之乱、水淹晋阳
一、安史之乱
李林甫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经验,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但素质不全面,伪大度实狭窄。杨国忠会做生意善理财,肯于贿赂唐玄宗左右人,但嫉贤妒能心狠手辣。
唐玄宗用餐一盘费用抵得上当时十个中产家庭的财产。示奢糜招大盗,安禄山找准盗国之入口,先给比自己小九岁的杨玉环做干儿子,终于把控了九大节度使中的三个席位……
贤相张九龄因受谗而被免谪时有诗,“白云在南山,曰暮长太息"。所以说人才逆向选拔→优汰劣胜→权臣当道→天下大乱百姓遭殃政局动荡。
二,水淹晋阳:
三家联军要灭晋,三家中地位最尊贵的当然就是智瑶,他的位置在车厢的左边,中间驾车的是魏桓子,韩康子作为车右。
智瑶看着水漫晋阳城的盛况,越看越高兴,不禁在志得意满中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感慨:“我今天才知道水有灭国的力量啊。”
车厢不大,魏桓子和韩康子听得清清楚楚。
魏桓子在车厢中间驾车,双手都要拉着缰绳,右手的手肘忽然碰了一下自己右边的韩康子。韩康子没说话,抬脚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背。
在这似乎无意间发生的小动作里,两个人心照不宣,完成了复杂的信息交换。
原因很简单,智瑶刚刚那句话,已经把水漫晋阳的具体个案升华到了抽象高度,变成了一整套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智瑶看上去还很想把这套经验推而广之、发扬光大。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只要照搬晋阳战术,就可以引汾水淹掉魏氏家族的重镇安邑,还可以引绛水淹掉韩氏家族的重镇平阳。
魏桓子和韩康子马上就想到了这一层利害关系,也知道了对方正在和自己一样担心。
这两个人的担心可能太挂相了,以至于被智瑶的家臣絺(chī)疵看了出来。
絺疵立刻通报智瑶,说韩、魏两家准会叛变。
智瑶很奇怪,问絺疵为什么这样讲。
絺疵说了一句又漂亮又朴素的话:“以人事知之。”
意思是,不需要什么证据,单从人之常情就能够推出这个结论。
絺疵的道理是:先看大局面,如果赵家被消灭了,那么韩、魏两家的好日子也就不长了;再看小局面,现在,联军的三家人虽然做了约定,灭赵之后把赵家的土地一分为三,这明明是一件共赢的事情,但是,晋阳城明明指日可下,韩康子和魏桓子不但没有胜利在望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的,这不是明摆着要叛变么?
第二天,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智瑶过于自信了吧,竟然把絺疵的话直接讲给了韩康子和魏桓子。
两位族长赶紧给自己辩解说:絺疵这些话分明是在为赵家游说,意在瓦解联军的同盟关系。如果真的遵循人之常情,韩、魏两家巴不得赶紧灭掉赵家,瓜分赵家的土地,这不但利益巨大,而且唾手可得。
而叛变能带来什么呢?不但眼看着就能到手的好处得不到了,而且叛变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谁会做这种傻事呢?
这套辩解听上去竟然也很言之成理,所以轻易就打消了智瑶的疑虑。但是很显然,絺疵的话才更加符合人之常情:人们对损失的担忧总是大于对利益的期待。
当韩康子、魏桓子告辞之后,絺疵进来对智瑶说:“您怎么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了?”
智瑶又吃了一惊:“你是怎么知道的?”
絺疵回答说:“他们两个刚刚出来的时候看到了我,先是端详了我一下,然后步子加快了,所以我就知道了。”
絺疵的两次出场,表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
洞察力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达人情世故,二是擅于察言观色。人在乱世求生,单靠这两点显然还不够,还要随机应变,明哲保身。
絺疵见智瑶听不进自己的话,就赶紧申请了一个外派的差事:出使齐国。当然,表面上是出使,实际上是避祸,不想给智瑶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