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一一

2021-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花_d043

总觉得,所谓“浅秋"重心当是偏在这个"浅”字上。

若是中秋、深秋,或者干脆老气横秋时节了,虽然也还是秋的名义,却是如何也无法与浅秋的色、味、形可牵连和相干了。打个不好的比喻,若少女与徐娘半老美人迟暮,少妇和老妪的差别,虽说不上本质区别却总有些许品质上的差异罢。

据说,傻子和艺术家的天份就差那么一点点,却怕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所感,端的是夏暑的热,在肌肤感觉中一天一天变的颓势去。怕热的我,这会该是满血复活了吧。

却一不小心,浅秋里,染上了些许淡淡的愁怨。这又是为何?

朋友圈里一惯是形形色色的,却大众里有小众,也不乏富有情调的人,和言说。

比如,今读到的:时光清浅,我们不散。

是啊,人生的旅途中,虽然羡慕百舸争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于终,不都是搁浅在时光的沙滩之上,还希冀着我们不散的语境?

时光,能"清浅"如水般,必不是烈日灼心,也不是阴霾阻遮,不是天穹四合天灰地暗。反过来,清浅如水的时光,可能是风浪之末节处,浮萍摇曳,鱼翔浅底,必无关污浊,无关深渊,甚至洪水猛兽。那么,便是浅秋了。


清浅,闲适、惬意,随性,平平淡淡,这些靠拢在一起近义的词,便都拿心如止水为接收器。但凡一点点浓烈,一点点稠密,一点点过载,一点点心结,一点点纠缠,就很难配位于这"清浅"二字了。

所以,竹林七贤是算不得的清浅,癫狂,酒气太重。倒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份,介子推的绵山一尊,王通的文中子洞一处,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一本,相匹配与之?

数了一圈,或雅或趣,或工或呆,还是"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山静日长的境况来的家常,宁有感觉。

再说,我们不散。

其实,人类之初,本具群居于山顶洞的。成群聚居,一则抱团取暖稀释惧怕,二来生殖繁衍生息之便。虽然也不尽然,后来新生的婚姻契约,和解约之文明,就为的是解决频率不匹配的同居者的困境。但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很长时段必还是“社会"式的相依为命。却要永恒的聚而不散,未免理想化。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又是一种人类情绪上的无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见,能有几个有记载的清浅心绪片段,也是难能可贵吧。比如,此时此地此景。

本是说浅秋,又折向清浅?再又是不散情结。原来都是相互帮衬,相互扶持,相互为因果的复句子。原来,年过半百的岁月之下,忽然发现乍见了身边的奢侈?


难道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初始?也许吧。既有春的启发,夏的蓬勃,也才有这浅秋的沉静阒寂?

浅秋,薄念,花不语,风却懂得。一场漫漶的秋雨之下,再一点点偶感风寒,便与农田里高粱、玉米、稻菽,和围着她们打转的荒野杂草,秋虫啾啾,牵牛花的纠缠,和心头些许无名的慌张一起混淆着,是否已经告白了这浅秋一派的来龙去脉,而无需一堆的闲言碎语来兜售?

那么,好吧。且拿出前几日淘得的建盏一尊。就算是有说"看假"之嫌,却这入盏的浅秋一袭,总是真真切切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