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目的地,人生就是目的地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懂的层面,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说你明白“耐心”很重要,但是你做不到,你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真正有这个特点的人,会表现在他自己的举手投足中。
在生活中,有很多道理都是被我们不停地接触又遗忘,而阅读就是把一个个相似的道理通过不同地角度让你加强对它们的理解,并且慢慢地转化成你的一部分。
最近在看《练习的心态》这本书,书中主要表达的道理很常见,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活在当下”“注重过程”“延迟满足”等等。但是作者通过他自己经历的描写给了我新的启发。
作者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学习高尔夫球,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其他工作繁琐的事务要处理,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高尔夫球。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目的,有的人为了扩展社交圈,有的人为了谈业务,有的人单纯是娱乐锻炼······
但是几周的教学后,每个人的表现各有不同。原因是只有作者和另外一个学员按照教练的要求,每天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分解动作。作者看到那些回去完全没有练习的人的状态,都表现得很焦虑,因为他们都想要一个挥杆完美的结果,但是过程却没有任何努力。
作者谈到他自己学习这项技能时,按照教练的要求,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在地下室练习分解动作,并且要求自己每一次练习时只专注于练习的过程和动作要领,不要去想其他无关的事情。
他在说道“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在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都感到失败,而且在练习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都会体验到焦虑感。”
“相反,当你的目标是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中,并且停留在这一刻时,你不会遇到错误,也不用做出判断。你只是在学习和做事情。”
在书中作者举例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把这种时刻觉察自己的状态放在做每一件事情上,把短暂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在当下,不仅是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只是关注在当下的思维和行为。并且无时无刻都觉察着自己当下的情绪、注意力等等。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并且及时调整自己。就像一句老话说的“人生没有目的地,人生就是目的地。”
说道情绪,因为在家经常会跟家人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找到《控制愤怒》这本书,想寻求一些解决之道。
这本书给出了理性控制疗法ABC模型的解决方法,但在觉察自己发怒的错误信念时,同样也需要想旁观者一样体察自己的思维想法,当你看到了自己对A事件的不理性信念B,你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C。
所以“活在当下”观察当下的那个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与现在流行的“冥想”不谋而合。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你在很多场景下都可以做冥想训练,比如走在上班的路上,先观察自己此时的肢体和呼吸,然后听听周围车水马龙的声音,当你的思路被其他事情带走时,再像一个观察者看看此时自己的大脑在思考着什么,然后轻轻告诉自己回到当下觉察自己和周围的状态中。
冥想练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觉察练习。
最后,我想用李笑来老师提出过的一个概念——“元认知”来结束。“元认知”,即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李笑来老师甚至说过”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