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文渊初探小女子的烟火

《桃花源记》写作方法初探|一语天然万古新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537人  安若素雪
2010110716124770.jpg

世上本无“桃花源”,世人皆爱“桃花源”,世人皆有”桃花源“。

读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觉就会想到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王勃的《腾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经典作品,但细读,会发现《桃花源记》相对于这些作品,显得更“奇”一些。因为腾王阁、岳阳楼这些都是实景, 是真实的存在,诸位大家所写亦是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怀; 由此亦能发现,唯此《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源仙境是虚构出来的,或者说是基于现实中的某个地点虚实结合而来——“虚景实写”,这正是该文“奇”之所在,而称之为“奇”,还在于他的写法上大量使用的“白描手法”,几乎“描”及游记完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值得探学。

首先,“虚景实写”是该文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文化上对《桃花源记》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是虚构的,这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东晋末年,战乱连连,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据史料显示,当时确有难民逃亡的情形,而这都是其虚构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基础。而在此基础上虚构一个向往的、与世无争、自律自生的“桃源”,且在笔下显出无二的真实感与生动,实乃“奇”文。而该方法,似乎在目前越来越流行的各种“架空结构”小说里出现;在笔者看来,是对“虚景实写”的“反转’不得不说这里在同有借鉴陶翁“创意”可能。目前正在热播的《扶摇传》,是架空的,但里面用的那些如“内侍”、“秀女”等词汇,很明显地是基于历史某个朝代基础上的演绎,而这样的一个演绎,因为是明显的“虚构”,所以显得就自由的多,不用怕穿帮,不用怕说错话“穿越”,但这个“虚”相比《桃花源记》的描写来说,要显得”LOW”很多,因为这个仙境是基于当时的,是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仙境”,所以,也引得历代无数像南阳刘子骥那样的名士,前往寻之,觅之不得,更更让人神往。而这也让我想到西游记,背景是大唐,但内容是神话,这样的构思写法虽不相同,都有异曲同共之妙。

其次,“白描”与“铺陈”这些“赋”的极简写法的精妙应用,让人惊叹。认真读《桃花源记》,会发现,这副画更像是工笔画,笔笔描摹,字字刻画,极具画面感。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采菊东蓠上,悠然现南山”亦是如是。用词精准凝炼,干净利落,如精工巧匠,毫无雕琢之痕,浑然天成。在《桃花源记》中,全文以一渔人无意中的“探密”这线索,把这篇“奇遇记”写出了一个精彩故事的层次感,渔人猎奇,仙境见闻、复寻不得等一系列情节,更是增加其“奇”特之美。像文中的“忘”一词,就为渔人专心劳作、渐行渐远、误仙境埋下伏笔;而“忽逢”、“甚异”想到响应,写尽其惊异,衬托出桃花林之美。也从侧面增强渔人的“探索欲”,也为后面看到“芳草鲜美,落项纷纷”的绚丽美景做了铺垫;后面又以数语写出其探索经历,暗示其探寻的心情越来越急切和惊奇。在后面“豁然开朗”一节,这样的铺陈和白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田园、房舍、 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生动俱现,如同身临。在写法上更能看到其独具匠心,景色由远及近,由景再写到人,再写到人的劳作生活,怡然自得,神仙居所。

再者,上面说到“赋”里的铺陈 ,笔者又突发其想地想到《诗经》里常用的“赋比兴”之“比”的写作方法——是否在整个陶翁的《桃花源记》里,就是用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比”,以这样的仙境比人们向往的安乐生活?这与《诗经》中的《硕鼠》之讽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

总之,陶翁之作之美,如落英缤纷,能得其一片摹之神之一二,足矣。

** Ps:写至文末,忽想到“陶渊明”三字,可否向望“桃源”仙境之“明”,之豁然开朗?陶翁起此名与此文之间是否有玄机?望共探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