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三省政略》附图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上、下戏台位置的考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期间,主持编修了大型政书《东三省政略》。该书由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整理,李澍田等点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重新出版,并在附图第27页,附有《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吉林摄影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黄金王国的兴衰—韩边外祖孙四代纪实》第288页根据该图进行了清绘,清绘图如下:
根据清末徐世昌《东三省政略》附图清绘的《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一、《东三省政略》中的夹皮沟
《东三省政略》中的夹皮沟,位于吉林省桦甸市东偏南86公里处。唐宋时期,夹皮沟地区就有人采金,此后历代从未间断。清初,因长白山系满族发祥之地,“康熙十六年(1677年)定长白山为祀山,周围千里为封禁区”,禁止移垦刨参、采珠和伐木,金银矿悉行封闭,但民间私采未断。
嘉庆末年(1820年),随着夹皮沟违禁采金人的增多,为防止金厂互相争抢、侵扰,山东人孙继高被拥为采金总把头,第一次实现了有组织的采金活动,因此孙继高被后人封为“把头始祖”,对其进行塑像建庙祭祀。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流民韩宪宗违禁进入夹皮沟采金,与握有实权的李成等数十人结为兄弟,势力骤增。旋施巧计,擒杀匪首梁才,当上了夹皮沟金矿‘练长’”。韩宪宗大权在握后,以夹皮沟为采矿中心、桦树林子为经济中心,不断扩展势力,“一时名声大噪,威震遐迩,称霸吉林南山(以夹皮沟为中心,松花江上游左右辉发河、木箕河沿岸一带地区,因在吉林之南,历史上又名为南山)。其势力所及,包括今桦甸、安图、靖宇、抚松等县大部分地区。其地在‘柳条边’外,故被称为‘韩边外’”。韩氏家族从1854年至1934年四代(韩宪忠、韩绶文、韩登举、韩绣堂)共统治“韩边外”地区80年。《东三省政略》出版时的1911年,正是韩家第三代韩登举掌管家事时期(1890~1919年)。
二、《东三省政略》中光绪末年夹皮沟全景图形成的背景
1904年2月,日俄战争在辽东半岛爆发。战后,日俄两国对中国东北以长春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满”、“南满”,分而治之。自此,“北满”为沙俄势力范围,“南满”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并不满足这一利益的获得,还想继续吞并中国的领土,于是,开始寻找、制造占领“北满”的机会与口实。
日本先是将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延吉厅图们江北岸的光霁峪(今延边龙井市开山屯附近)附近的2000多亩滩地,“藉以保护韩侨为词,强立间岛名目”。此后,日人守田利远的《满洲地志》一书也居心叵测地把“间岛”的范围扩大,声称“海兰河(今延边海兰江)以南、图门江以北宽约二三百里、长约五六百里”的地区为“间岛”。更有甚者,日本竟“欲以长白山以北相距八百里之夹皮沟地面混为间岛区域”。日本一面制造舆论,一面派遣大批军官、警察、特务、调查人员等,打着“游历”的幌子,潜入延边地区及夹皮沟地区进行活动,为“间岛问题”的成立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此时的清政府,竟连一张像样的、精确等延吉地图也没有,以至于以后的“间岛”谈判用的竟是翻印的日本地图。在这种情况下,吴禄贞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派遣,进行勘界调查,以获得详实的资料,揭穿日本的“间岛阴谋”。
1907年6月,吴禄贞带领三省督练处科员周维贞、李恩荣和6名测绘生,带着张作霖写给夹皮沟韩登举的信,启程前往吉林查看边务。他们途经敦化县、延吉厅、珲春城,沿图们江登长白山,行程2600余里,历时73天,实地考察、测量并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画绘好多地理草图,证明和确认中朝国境线。以延边地区历史、人文、地理资料为据,证明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为1909年我国与日本在北京签订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测绘,主要是延边地区,同时对日本人关注的夹皮沟也做了测绘,形成了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
三、“韩边外”时期夹皮沟戏台的形成
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夹皮沟金矿一开始就决定韩边外的各金矿,一概为女人的禁地……老韩家以及一般住民的妻女都习惯地住在桦树林子、地窨子、吉林省城。”,因此采矿中心夹皮沟,没有设居民住宅。
夹皮沟作为“韩边外”地区的采矿中心,最初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矿工们在一天劳动结束后互相唠唠嗑儿、讲点儿小故事以解除劳累和寂寞。后来,在“采到‘狗头金’时,鸣放鞭炮以资庆贺”。再后来,“为了酬谢山神土地保人佑矿的恩德,韩家每年都到吉林、奉天(今沈阳)省城请戏班到‘韩边外’唱戏。同时一些不受聘请的戏班也纷纷到‘韩边外’搭台唱戏,卖艺赚钱。”这样,在夹皮沟就先后形成了三个戏台,即今上戏台、下戏台、宝戏台。
“这三所戏台不但在采到大金块时演出,而且在传统节日(端午、中秋节),以及庙会期间‘晨夕’进行演出,使远离城市的崇山峻岭出现了弦管笙歌的热闹场景。”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日本明治30年1897年)前后,在夹皮沟上、下戏台和宝戏台三处戏台还存在,可以举行盛大的演出。”当地口碑传闻,当“光绪皇帝晏驾时,北京城停止演艺活动,当时连北京的戏班都曾到夹皮沟演出过”。足见当时的演出盛况。
四、关于上戏台、下戏台的位置
现在的夹皮沟,还留有下戏台、宝戏台的名字。上戏台的名字虽已不复存在,但一些老人还能说出他所在的位置。据老人讲,上戏台在韩边外官井子(韩家直营的矿井)矿区的大房子,今洪沟道口处,即《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大房子的东侧。下戏台在‘韩边外’民井子(韩家出租的矿井)矿区。狭义的下戏台是指现在的下戏台矿,“韩边外”时期的下戏台,包括现在的马号南山及客运站。马号南山正对的沟即《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所标的穷棒子沟,客运站即《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最西处的店房处。宝戏台位于迎山岭与柴岭之间,即炮台及庙所在的地方。根据老人的记忆,可以看出,《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的上戏台应为下戏台,下戏台应为上戏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身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事务的徐世昌,开始策划在桦甸设置县治的事情,八月,清廷派花翎候选道王崇文自省城赴夹皮沟调查,韩登举亲自为其做向导,《东三省政略》对这一行程进行了记载:“自今省城西门,循江南行四里,涉温特河,又八里红旗屯……入沟,群山合抱,远望疑无隙地,峰回路转,环曲东行,砂石磷磷,皆旧淘金场也。循沟右岸,盘旋而东,历头、二、三、四、五道岔,至大猪圈、下戏台、上戏台,抵夹皮沟街,共三十五里。”在这里,按顺序来看是按由西向东的顺序而记的。据此,下戏台应在西方,而上戏台在东方。按照王崇文的行程记录来看,《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恰好将上戏台、下戏台的位置标颠倒了。
根据《黄金王国的兴衰》记载,上戏台、下戏台是根据采矿“井口位置的上下高低,分别被命名为‘上戏台’和‘下戏台’”的。夹皮沟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西向东步步加高。这样看来,高者为上,低者为下,处于东侧的戏台当为上戏台,西侧的戏台当为下戏台。而且,《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所标的下戏台位于上戏台的东北处,按照地理方位, 北为上,南为下,这样看来,图中的上戏台应为下戏台、下戏台当为上戏台。
日俄战争后,日本御用文人守田利远所著的《满洲地志》一书有这样的记载:“夹皮沟沟口朝着西稍偏北方向,向着东朝南方向延伸,长六七里……下戏台、柳官阴子、上戏台有居民点,约一里之内共计有五六十户人家。上戏台东南俗称十三号金矿,日产金三十多两。……金银别岭的东南山麓,在沿上戏台向东南约一里处,有三四户采金人家,日产金二钱多。”从这一记载看,它也是按着从西向东的顺序记载的,下戏台应为上戏台的西侧。这里说“上戏台东面俗称十三号金矿”,那么,《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的“十三号金眼维新”西侧所记的下戏台,当为上戏台之误。另金银别岭也叫金银壁岭,也是《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的壁金岭,这里说“金银别岭的东南山麓,在沿上戏台向东南约一里处”,也可佐证《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所标的下戏台应为上戏台。
1934年(民国23年、日本昭和9年)6月20日,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组成了以门仓三能为首的以踏查夹皮沟金矿矿产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北满金矿资源调查班”。该调查班自8月4日至9月8日在夹皮沟探测调查,历时40天,对夹皮沟金矿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该调查概要记载了夹皮沟诸金厂的沿革及现状,获取了大批的人文、地理、政治、军事资料和经济资源情报。门仓三能回国后,写了一部70余万字的《北满金矿资源》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夹皮沟“从上流到下流划分为上戏台、宝戏台、下戏台地区”。这里的记述是按着由夹皮沟河的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来记载的。该河发源于金银壁岭,河流的源头和上流当为上,这可佐证《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的下戏台应为上戏台。还有一段记载是“显示往年老韩家势力的,现在还有大房子和老韩家西大院,都在上戏台。在北沟右岸的几栋大房子为调查班警备队本部的所在地。西大院儿在接近上戏台西部高台上,为矿山班、摄影班、总务经理班的宿营地”。这句话也可佐证《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界图》中的下戏台应为上戏台。另《北满金矿资源》中,有一夹皮沟图,本文截取主要部分附在下面。
日本门仓三能著《北满金矿资源》一书中的夹皮沟图该图对下戏台、上戏台、宝戏台均作了标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戏台下戏台的位置与《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上戏台、下戏台的位置正好相反,且稍微有些变化。这说明,戏台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大体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稍稍有一定的变动。在《北满金矿资源》第272页老韩家西大院全景图中有这样一段说明文字:“西大院系一三合院落,周围有高土墙,北靠次郎山,南门通向街道,临近苇沙河(即夹皮沟河)溪流,东接十字街,其西部急剧低落一片低地,因而从此能一眼看宝戏台及下戏台。”从《北满金矿资源》中夹皮沟图及《老韩家西大院全景图》的说明文字均可佐证《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中上戏台,下戏台的位置标示有误。
五、结论
《光绪末年夹皮沟全境图》虽详细绘制了光绪末年夹皮沟的重要山岭、做金房、上戏台、下戏台等所在的位置,但根据夹皮沟老人的记忆和《东三省政略》、《黄金王国的兴衰》、《满洲地志》、《北满金矿资源》等的记载分析,均可佐证图中的上戏台、下戏台位置的标示有误,应互换才为正确的位置。1907年,清政府在吉林进行的73天测绘,主要在延边地区。对夹皮沟上戏台、下戏台的标示之误,笔者认为可能是匆忙之中的笔误。为证其名,特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