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相同的春节,不同的感受,最后的那种痛彻心扉

2018-02-14  本文已影响220人  88cd0b23be2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春节,一个继往开来的特殊日子。本属普天同庆,然而,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境遇,因此,又会生出不同的感慨。

皇帝过年,也许与常人并没什么不同,该喝酒的喝酒,该守岁的守岁: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唐】李世民《除夜》

普通百姓人家,则尽情的享受这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账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弟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

不唯少欢乐,兼已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唐】白居易《三年除夜》)

铺天盖地的往来拜年微信还是必须的,因为“世情嫌简不嫌虚”啊,哈哈哈哈: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文征明《拜年》)

也未必全是觥筹交错、迎来送往,也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

(【明】文征明《除夕》)

没事时,也可以静下心来,感悟感悟人生: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唐】白居易《思故乡》)

一个高尚的人,即便过年,心里也装着他人: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富人的春节充满了奢华: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唐】杜审言《守岁》)

锦衣玉食限制了权贵们的想像力,他们理解不了穷人的春节: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幕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

(【明】唐寅《除夕口占》)

梅花毕竟不能当饭吃,还是需要借钱过年的:

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

结网纵勤河又沍,卖书无主岁偏阑。

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

(【清】郑燮 《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凄苦莫过于身处异地的思乡之情: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唐】来鹄《除夜》)

比身处异乡更苦的是“没乡”——除夕还在旅途中漂泊: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比“没乡”更凄惨的,是除夕夜孤身一人住宾馆: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此种孤独与凄凉又何止一个:

旅馆谁相问?寒灯犹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朝又逢春。

(【唐】戴幼公《除夕宿石头驿》)

造化常常弄人。然而,纵是苦逼,犹不轻言放弃,仍要奋力前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宋】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国家已经没有了,数年身陷囹圄,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平白的语言下,掩藏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宋】文天祥《除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