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及理财

月入3k与月入3w的终极差异:是什么束缚了你?

2018-07-06  本文已影响246人  七芊

朋友小A前两天对我说,她干不下去了,想要换工作。

这位朋友属于一帆风顺型的,大四的时候就早早在秋招中签下了某家国企的工作,然后逍遥地过完了余下的大学生活,着实令人羡慕。不过现在突然跑来跟我讲她不想干了,想来北京做个追梦少女。

我之前问过她为什么选择那家公司,她说:

“因为离家近,稳定,待遇又不错。”

现在我问她为什么不想干了,她说:

“我突然很恐惧这种一眼看得到头的日子。我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

我仔细想了想,她行动力是不差的,毕竟见识过她在秋招中海投简历并且四处奔波的样子;但陷入目前的局面,多半是因为当初没想清楚。而这种「没想清楚」,我把它称作「认知不足」。

1

认知:行为的前提

什么是认知?

我个人的定义是,对自己及所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来说,是对人、事、物之间关系和底层逻辑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说,我处在新媒体行业,主要做公众号,那么我就会知道怎么样写一篇文章:从选题到写作,再到发布;更进一步,我还会去了解这个公众号变现的全流程:收入来源是什么?占比如何?团队成员和资源有哪些?……甚至我还会去了解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头部账号、行业头部账号、行业变现手段、行业趋势等等。

再具体一点,我把「认知」分为两个层面:认知的状态,和认知的程度。

对于认知的状态,我采用傅盛先生在他的“认知三部曲”中提到的四种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傅盛:《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一: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2017年3月6日发于36氪网站。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简书著名大V怀左同学,从农村考到城里读大学,本以为自己就是村里最见多识广的人了,来到了大城市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他发疯似的汲取知识和信息,同时坚持写作,成为简书和公众号大V,月入三、四万。他其实就是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又通过实践跨越到了“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对于认知的程度,我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去理解。****时间方面是指,你和别人比起来是快还是慢,即你是在「跟从」别人还是在进行「预判」;空间方面是指,你看到的是个体(比如某个产品),还是整体(比如某个业务主体、某个行业),甚至是趋势。

我之前在三节课实习的时候,有一次突发了一个「微信搜索功能改版」的热点,著名互联网运营大V黄有璨老师让我们几个说自己的思路。我们的看法相似,都认为微信希望通过改版搜索功能,来使微信生态下的内容、小程序等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结果晚上老黄亲自写的文章一发出来,我们都震惊了——他从这个小小的功能变化,不仅推断出我们得出的表面结论,并且居然推断出腾讯想要做一个「Operating System」的野心,还预判了腾讯未来可能的动作。这是怎样的洞察力!

2

认知升级=思考+行动

从认知的四种状态一步步深入,从我的水平到黄有璨老师的水平,这就叫认知的升级。

认知升级的一个很重要前提是,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现状。对于职场人来说,就是去判断自己在行业或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处于什么环节、达到了什么水平,以此判断职业发展的下一步方向。

比如我处于0-3年这个工作经验区间,又是做新媒体的,那么我的当前目标可能是专精某一项技能(比如文案),做到80分以上,再去接触更偏业务、策略性的工作;而我的一个室友,刚好进入3-5年这个工作经验区间,在产品方面的业务水平已经达到80分以上,那么就可以尝试去带一个小团队,提升下对业务的认知。

对于认知升级,一个我很推崇的态度是:****强化能力标签,弱化职业标签。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是做文案的,就不用接触数据分析;做产品的,就不用懂运营。「文案」或者「产品」,具体的岗位名称不应该成为你的束缚,相反,你应该尽可能探索、学习与自己本身的工作内容相关的技能,发展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因为经常被抓去写通讯稿、讲话稿,所以大家都知道他写东西写的不错,再加上他一直有摄影的爱好,于是被「借」去做了一篇公众号的稿子,接着他就彻底转行到新媒体了。他在做行政贴发票的时候,也没觉得写稿子就一定是自己分外之事啊。

下面说到方法论。其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主动,不过我把这种「主动」分为两种,精神上的和行动上的。

精神上的主动是指,不断地将自己从当前环境中抽离出来,尽可能去看整体、抓本质。当前你可能过多地关注细节,就像我开头提到的朋友小A,在就业的时候就只考虑到了稳定、距离等「外围」因素;但如果究其本质,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工作内容和发展等关键因素。

如何抓住本质呢?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今日头条为什么要做抖音?为什么要做短视频?为什么不做长视频?……正着问反着问都可以,只要是继续往下挖就可以。

另外,时常将自己「抽离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方式。有句话叫旁观者清,将自己从已有的业务体系中剥离出来,放到一个更高更远的位置,或许看得更清晰。

行动上的主动是指,始终警惕舒适圈,随时准备跳出来。当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很久没有挑战性(或者不饱和)了,以及当你发现你和周围的人越来越趋同的时候,就应该产生危机感了。

跳出舒适圈,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极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力,不断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书籍和课程来获取知识,接触比自己厉害的人和更大的圈子来开拓眼界。

我之前在一家专门做新媒体在线教育的公司时,一切都是摸索着来,因为用户体量比较小,导致很多业务无法成熟运转;后来我到了三节课——一个相对成熟的在线教育公司,接触了更大体量的账号,认识了更多牛逼的大佬(没错,三节课的人数是之前那家公司的好几倍),也学了更多的课程,对很多业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个人认为,技能的修炼和认知的升级都是必要的,但后者更为关键。不论是处于哪个阶段的职场人,都请保持不断学习、反思、行动的能力,在认知的层面上逐步提升,拥有更高的格局和视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