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海(三)
上海,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黄浦江是地标,他将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黄浦江对于上海就像塞纳河于法国,莱茵河于德国,泰晤士河于英国。
松江(即吴淞江,苏州河)他是一条支流经淀山湖汇入吴淞江,名为上海浦。上海浦的上游即黄浦,即今日黄浦江。
明代以前,黄浦江是松江的支流,黄浦江经上海浦汇入松江,松江经吴淞口汇入长江;之后因吴淞江淤浅严重,改道,让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吴淞江经黄浦江汇入大海。
针对“上海”的概念,一般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个上海。广义是指包含上海直辖市6340.5平方千米内所有地区的历史;而狭义是指原来上海市区老城厢这一带的历史。
一个是字面上的上海(下面写“上海市区”)一个是现在上海市所有的面积(下面写“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从古代至今有自己三个代称——华亭、云间、沪渎!从文化概念上不再泛泛混谈于苏州吴郡,开始有了自己文化符号。
“华亭”的出现是一场政府推动,也是上海地区首次有单独的名称。《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径进,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云间”的诞生,更显示一股文人情怀。陆逊之孙陆云字士龙,与荀彧的后人荀隐(字鸣鹤)有一个绝妙的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陆云暗示,风从虎云从龙,龙从云间来。荀隐来自洛阳的天子脚下,天子为日,鹤于日下立。云间对日下,士龙对鸣鹤。这两句千古对答成为中国对联的滥觞,而正因为陆云出生于上海,“云间”逐渐开始成为上海地区文化上的雅号,如非官方的地方志《云间志》,明清时的“云间画派”,文人汇聚的“云间第一楼”等等。
“沪渎”是上海地区又一个别称,代表了百姓的努力,上海市现在简称“沪”也是来源于此。魏晋时期渔民为了捕捉鱼虾蟹,发明了一个渔具即水下栅栏,名为“滬”。这个渔具在上海地区的百姓首先发明使用,因此上海就有沪这一称呼。“沪渎”随后引申出地理军事上的文化符号,东晋为了防止天师道孙恩起义建立了沪渎垒,宋朝还追尊军事家孙武为“沪渎侯”。
《新唐书·志第三十一》提到“华亭,上,天宝十载析嘉兴置”,也就是公元751年,上海地区正式脱离于嘉兴。
而唐宋时期,狭义的上海也在逐步发展,《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九》就第一次出现“上海”的称呼,这是个收税的机构。位于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岸边,故而得名,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渔村市镇,上海市区的正式蜕变也就要从元朝谈起了。
在元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277年原华亭县升格为府(因吴淞江贯穿境内,后称松江府),这让长期从属于嘉兴或苏州的上海地区,正式摆脱县级地位,第一次直属于行省的架构。14年后的1291年,元政府划松江府东北五个乡成立上海县。这是上海市区建城的伊始。狭义的上海从此开始。
上海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从上海松江地区转入上海市区是在清朝前期。
一、江海关的转移:康熙年间平定明郑后,1684年开放海禁,将外贸收税机关由唐宋元明时期的市舶司改名海关(并沿用至今)。全国范围建立四大海关,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连云港云台山)。
当初将江海关定在云台山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明朝中后期漕粮海运的初始站,后来因日益淤堵,不利通航。设立没几年就将江海关正式迁至上海县城内,从此,上海海关成为全国四大海关之一,为上海市区的崛起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二、苏松太道的建立:清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中“道”是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通常一个道会下辖几个比较重要的府。而在康熙年间,中央政府就在苏松地区设立苏松太道(又称上海太道)管辖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道台衙门在雍正八年即1730年,从太仓迁至上海县城并由道台管理江海关。
苏松太道就设立在上海市区里。
乾隆年后的文献资料如英国人与上海商议开埠的来往文件,直接签字的是上海道台而不是松江知府。
下期再说说租界时期的上海吧
上文如有不对还请告知小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