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经历人生百味

忙假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4人  回归自然HAO
忙假

"麦儿黄,夏收忙,颗粒归,交公粮",儿时的顺口溜,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关中地区是陕西粮食主产区,一到五月底六月初,从东到西,麦子依次黄了,繁忙的夏收接踵而来。

过完六一儿童节没几天,我们翠峰乡麦子收割时间就开始了(大概在六月六号左右)。

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学校要放忙假(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是农村的,也需要回家割麦收庄稼),可以帮家里干农活,还可以奢侈一把,用麦换西瓜,洋柿子,黄瓜吃。

那真叫龙口夺食,十几亩麦子说黄就黄了,运气好的话,天晴几天,就拼命的抢收,捆好,一架子车一架子车的拉到大场上,晾晒,要是来一场急雨就的把麦捆子摞起来,苫好,最害怕下几天连阴雨,就麻烦了,吃芽芽麦就躲不过了,去公社粮站交公购粮,要是芽芽麦就要被譚嫌,划级很低,弄不好拒收,一年的辛苦付出,就打折了。

记着村子在外面有工作的人家,大部分也请假回家收麦子,但好些都下不下(读ha)势,为了不让村里人笑话,就在紧要时,在公社街道雇几个麦客来,他们大部分装扮就是一顶草帽,一身不太干净的衣服,一把木把镰,黑红的脸庞,麦客很辛苦,著名作家殷谦在作品《心灵真经》中是这么描述的:“老人们说,大约是关中的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候就有人成群结队的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做麦客”。

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麦客基本都是甘肃的,割麦动作快,当然萝卜快了就不洗泥了,麦割的就不净,主家就在后面唠叨,让割净了。说了一下,就有改观,但一会就又原来的样子了,唠叨归唠叨,割完了,还是把割麦钱一分不少的给他们,到饭点了,还热情的留他们吃顿饭,那时的农村人是善良质朴的,都觉的出门的人,不容易,不能欺负他们。

麦割完了,就要摊场,碾场了。一般都要看天气预报,是晴天最好,最不行也要是阴天,才能作这项工作。

经常运气不好的,把场刚摊好不长时间,就要下雨了,一家人急急忙忙的把摊开的麦剁子收起来,嘴里骂着天气预报员,手里的活却不敢停。

那时碾场都是牛或者马套着石碾子,绕着圈碾,一般都是碾一遍,再把麦子翻过来再碾一遍,就收场了。

接下来就是要把麦粒和麦糠分离开,这道工序就是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用木锨扬场,抛起还要带一定的角度,才能把麦粒和麦糠分开,当然还要借助自然风,有一次一直等到后半夜,才来风了,瞌睡的不行,起不来,被父亲踢了几脚,才糊里糊涂的爬起来,委屈的帮忙用扫把把没吹离的麦糠扫离麦粒堆,期间没做好,还让父亲抽了一锨把,也不敢言传。

儿时的忙假,很忙,也感受到了苦。体谅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付出的苦楚,也深深烙入心里,还有那些麦客,都让人不时的忆起。

生活不易,要善待过去,善待自己,善待所有人,奇迹会在我们每天活着呼吸中每每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