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摄影连载小说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183人  烁说

        前言:本文纯属个人愚见!本故事纯属虚构!

        对有类似经历或者雷同,说明曾经都处于人生相似的经历过程。把它当做小说看看吧。

        本文不作为商业类用途!但可作为茶余饭后笑料。对所有文里提到的,不针对任何人和机构!

        一篇傻子的傻文,请大神给予尊重和理解!

        文章编辑:迷失的狼bb

        文章图片:迷失的狼bb

        本文初始版权和最终版权归属:迷失的狼bb!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日夜述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图片人物:张国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说起老镜头,是不是就来劲?全世界分布着众多的老镜头痴呆迷,何为镜头痴呆迷?是不是可以理解只对白玻璃镜头那种毫无掩饰的直白色彩保留法的钟情,对影像成像的苛刻细节追求,对图片明暗自然过渡的寄望。还是最终幻想的完美主义者情怀?这一部分极致的hifi级别白玻璃老镜头发烧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到无法自拔的不归路?情怀,情怀!这不是坏事!是一种骨子性格里遗传的高精度完美基因的延承,那种好奇心会趋使出另外一个极致的境界。那就是白玻璃味道的创新!

        回头看这些白玻璃痴呆迷的历程。会发现他们都玩日系现代数码套机,一体化的全自动傻瓜模式开启后会很自豪的跟周围朋友炫耀拍了几张多么好的大片!

        有些就这么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一直走到老。有些在适宜的时间碰到了另外一个层级的高人,高人会指点迷津,不搞全自动了,那是傻瓜式拍照。看看我的光圈优先模式等,激动的转变会趋使一部分人开始转变,又进阶了,哈哈!再后来,全手动了,因为可以自己把握光圈值和曝光量,减少了被相机欺骗的因素。摄影群是一个新生的群落,自然不会缺少其他高手。于是审美还没适应全手动加日系镜头,就开始了日系蔡司镜头的搭配。确实,这样一个转变,收效甚大。最直接的就是图片影像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又有极少数一群人,在时间长河里跳了出来。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因为又接触到了新的东西,五十年代的镀膜镜头。因为那是一个极其具备诱惑力的历史角落,拿起之前逢人便自诩如何如何好的阶段,这些人开始了一个人生里程的新台阶。镀膜老镜头,大部分都是镜头史进步后的镀膜高质量镜头阶段。那里有英国刀梅超六,有安琴s3,非常多的高质量镜片和结构的镜头可以玩弄。好奇心一下子得到满足。往往会感慨之前玩镜头过程的无知。到这里,就有一部分人不会走了。因为一旦拥有例如超六那样的镜头,谁还会抛弃?有的,有极少数又开始折腾,那是完美基因的趋使,对新事物的好奇,这就是另类了。历史会告诉他们,那是对的?反正就走了,人数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高,自然也就练就了自己改镜头,分辨镜片组是否开胶。镜片清晰,镜片分辨。都是什么结构设计,什么结构会出什么焦外圈圈。镜筒消光,遮光罩消光等等。镀膜镜头与白玻璃味道的分辨。里面最难的,就是白玻璃时代,有太多的镜头选择,hugomeyer,老zeiss,布什,ross,dallmeyer等等。玩一遍真的累坏人。更不要说什么焦外活性,焦外圈圈,高光抑制,水母焦外。焦外放射圈圈,立体整体圈圈。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一句话,瞎折腾!

        可是,历史是不会跟任何人开玩笑的。历史是严肃的!

        付出了多少汗水,就会得到多少回报!这不,像中乐,富來等极少数的,在白玻璃那里尝到甜头了,也慢慢开始创新。居然在世纪里程里,悄悄地,帮当年的天才鲁道夫完结了一个最大的梦想。光学大师保罗.鲁道夫的解决镜片发射光的问题,即使双高斯结构也受到限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到可以申请诺贝尔奖的发现!就在CHINA 当下的那群白玻璃发烧友里面,埋藏着价值连城的保罗.鲁道夫的最终梦想。

        回到北京那座有归宿感的古老四合院,富來心里开始踏实了。他当天做了一个举动。退出了所有的摄影交流群!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还是那堵老墙,那扇百年古檀大门,那古朴泛着青光的石阶。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而富來却从孩儿变成了一个糟老头。陪伴改变的,还有那大度的阳光。她也在变,富來现在能够感应出来,光的强弱,角度,温度随着季节变,随着心情变。。。。。。

        "怎么了,老头。回家后怎么变得失落了?是不是遇到高人了,打击了你那颗脆弱的老顽童心灵啊?快醒醒,今天要去喝喜酒啊。赶快收拾去,看你魂也丢的魄也丢的。",富來老伴一阵激光炮理论,吵醒了沉思中的富來。

        "哦,好的,好的。你看我这糟老头记性。哈哈。",富來拾回思绪,赶紧回应老伴。是啊,抱紧眼前人,才是最重要的啊。这不孙儿也结婚了,岁月催人老,岁月不饶人啊!

        又是一天欢庆的体验。生命值总在年龄的不同阶段唤醒新的感知,或许这就是生活寄予希望的动力。没有人会不喜欢新鲜感,特别是特定研究下获得的成果回报。回到书房,还是中乐师傅交代的白中有白的论理延续。一头雾水的富來,对于白中有白的理解,真的无从下手。影像的白中有白论理以前也听别人说过,但都是一听就过。也没有专门下功夫去研究。就知道白,哪里还有白中有白?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记得中乐师傅曾讲过,图片影像的黑中有黑,就如hifi时代的低频质感。而图片影像的白中有白,就如hifi时代的高频质感。日系hifi高低频是直接分层的,法国hifi高低频是混为一体的,而德国hifi高低频自然就在高低频的雄厚中带着温暖的厚度。从这点也可以解释不同民族的人的性格和生活,对美的理解的不同和极致。而摄影里的暗部灰度基本是不变的,白的变才是万应的。

        富來开始翻看胶片时代的图片书籍,希望能够从里面悟出白的过渡和包容。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另外一个摄影影像高度。胶片时代的片子,很多片,都是白色泛出,那是镜头遮光罩的消光布置和白玻璃镜片在筒内互相干扰反射的结果。摄影师就是拍,制镜师就是制作镜头。虽然也有类似颗粒的新消光涂层,但是还是出现白的边缘泛光溢出。要得到一个高纯净度的白,也是极其艰难,极其考验摄影师的拍摄技巧的。

        而部分镜片由于使用了辐射金属作为配方,大大提高了通光率,却也难逃最包容的光的使者的捉弄。虽然那也是时代水平和时代融合,大家也都在这个话题里面挣扎研究了若许干年,但一个真正正确的消光方式或者材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用的办法。

        泛白,白色边缘溢出,纯度白,白中有白。富來不断重复地读着。他希望能够突然之间凭着多年经验能够有一丝的灵感。

        他随意翻开一页,1665年,牛顿22岁,毕业于剑桥大学。1666年1月,牛顿利用黑洞洞的房间,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阳光,光束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他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白光是人类直觉上默认的一种正常的环境光源的感受定义,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例如白天的概念一样,会认为白天就是白光一样。在摄影上就叫做白平衡。

        摄影的白平衡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机器代替人的眼睛感知白光。但是白光那么宽的范围,所以机器模拟的白,会偏值。这就是不同相机机器会有不同白平衡的结果。

        白玻璃时代的影像白,是很难理解的。它可以造作的给你出来很多种白。

        白色分支,本白,漂白,荧光白,特白,雪白,超雪白。看看这个染色的白度能否解读影像白的问题?后面还有玉质纯白,羊脂白玉糯白,自然糯白等等。总之,机器会结合自己的影像处理中心的科技高低给你你付出的价钱的白。怎么理解,机器有高低档,自然价格就不一样。一部机器如果加多一个高端的钽电容,如果全部都用钽电容,那电器处理部分的分值就会大大提高性能。出来的影像也就更纯净。但是现代商业经济时代啊!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富來找出法国索姆som电影镜头拍的照片,跟hugomeyer拍的,英国库克电影镜头拍的照片做对比。里面的白,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审美白为依据的。索姆白直白而含蓄,雨果白厚重而沉稳,库克白自然而立体。原来白玻璃的白,也是依据设计者所在国度而形成的白的味道。富來慢慢看出来头,ross白糯而呆滞,但是这些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羊脂玉感。而摄影镜头白玻璃,味道也大致相同,但是就显得直白一点。

        富來记得中乐跟他说过。白玻璃成像的白,跟镜头本身的结构有关系,也跟镜头的空气面多少及镜片的多少成正比。镜片越多,阻碍力度越大。因为是白玻璃,没有镀膜层。里面有两个因素需要使用者慎重考虑。那就是胶合层里面当年用于光学玻璃胶合的组织,是鱼类的提取物,枫树的提取物。时代久远的缘故,必须考虑到那层粘合物质的氧化和老化。再加上白玻璃也是一种物质,里面还有金属的加入。时间也会让这些白玻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再加上欧洲在七十年代有一个很大的作坊,专门在处理单膜的那层镀膜的去除。如果买到一个这样的假白玻璃,也对成像质量起到减分作用。这点富來倒是知道,因为他有两个雨果镜头,编号尾数很接近,却发现一个是镀膜,一个是白玻璃!

        难道,白中有白是一种白的立体表现?

        如果一个镜头的成像白,还能读到白里面的信息。就如羊脂白玉一样,整体白是物体表面大轮廓,白中有白的第二个白,指的就是大轮廓里面的白色细节的表现。里面白的立体和质感。富來一阵心欢,忽然发现开怀了许多。这么多年玩白玻璃镜头,确实没有遇到正确的拍档!富來摇摇头,一个人的创作,还是肤浅啊。

        对了,那主焦范围的白中有白跟失焦的焦外白中有白是一回事吗?这个富來就显得摸不着边了。国内外极少有人研究失焦影像的色彩和味道?那天中乐看到自己累了,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那个好像就是失焦部分的内容吧?富來拿起手机,给中乐发了这个疑问。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中乐在信息里告诉富來,失焦部分的白中有白。是万变的。这个取决于镜头白玻璃对高光的控制能力。在近距离对焦产生的焦外点光源形成的焦外圈圈里面,可以看到不是点光源的强光色带部分,有的镜头能够在那里形成自然的朦胧过渡,也就是所谓的抗高光能力。在那里看不到强白色光的边缘堆积而出现的一大块强弱很明显的对比。抗高光能力强的白玻璃镜头,会让那块强白色色块显得很糯,而糯白就很自然了。抗高光能力差的白玻璃镜头,自然就形成一块一块的白的闪电色带,相当难看。这,也是选择一个合格的白玻璃镜头的依据。白玻璃镜头的焦外色彩会出现稳重而有厚度的奶奶灰阶过渡的白玻璃镜头,色彩自然也会带着同样的感觉。根据眼睛能接受的直白来看,那个镜头就是可以纳入优质白玻璃镜头的范围。而有些白玻璃镜头在焦外显得单薄,焦内主体也总是感觉缺失一点什么?那就要考虑换掉,因为白玻璃镜头里面,也是分等级和价格的。那个在市场里面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价格高的离谱的一部分基本就是。但也不全是,还要考虑商业市场的问题。另外有一个就是某类白玻璃镜头的存世数量。有些只是数量少,但是少,并不是代表就是素质高超。也得细细分辨,基本拍一段时间就能够知道了,对于老手来说。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富來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名银杏的老镜头玩家。那是一个相当执着的老镜控,经手老镜几百个,每个老镜头都在博客上上图并评分。其中就有白中有白,黑中有黑的论理。可以看出来,银杏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镜头玩家。去研究,自然就有寄托。自然就有某个方面的见地。所以,老镜玩家能去到银杏的位置,是生活的一种乐趣表现。

        解惑完,富來开始磨墨。

        这几十年的老习惯,总是在情到浓时。寄情于笔锋,让思绪就那样在墨与笔尖的舞曲中扭动。抛去杂念,聚神为一。

        品镜,是足足品的人生。

        而生的人,也在品镜之中升华。能够变得平实,能够变得通达,能够变得开怀。

      念事事事能愿。

      读人心心能容。

      品镜,品白玻璃,是在品人品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