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02 木构建筑的发展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Cloudstar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02 木构建筑的发展

类型
木构建筑 汉:多元化的尝试 唐宋:木构技术确立,并走向规范化 元明:突变再到规范 清:守成
石构与砖构建筑 汉:墓葬 汉至唐宋:桥梁、佛塔 元明:琉璃制作发达,地面广泛使用砖石
群体空间 唐以前:起源 唐宋至元明:多样、复杂、成熟

一、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文化的进一步认同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佛教传播

通过对服饰、器物、房屋等用具在规模、色彩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来反映社会的等级秩序

1 高台建筑

从技术上看,高台建筑的盛行是由于木结构体系还不完善,要追求高大雄伟的建筑而采用的一种解决办法。

  1. 秦咸阳宫殿一号宫殿遗址
  2.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河南洛阳)
  3. 河北邺城遗址

2 明器中的汉代建筑

仙人好楼居

3 魏晋南北朝(220-589)——汉唐之间

  1. 大同北魏云冈石窟

  2. 北朝五种架构形式

  3. 河北定兴石柱村北齐石柱

    纪念性建筑

    底部莲花来自佛教

  4. 北朝后期陶屋

    1. 奇数开间
    2. 反宇屋顶
    3. 斗栱承托挑檐
    4. 斗栱与柱子对位
    5. 鸱尾

二、唐(618-907)——宋(960-1279)

1 唐(618-907)

1.1 唐、五代现存木构建筑实例

  1.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修,1974年修复加固)
  2.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现状构架应为金代重修后的情况)
  3. 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4.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五代吴越钱弘俶十八年,964年,1980年代落架迁址重建,长江以南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木构架建筑实例)

1.2 唐代建筑的结构成就

疑似新版中只有前两条,待查证

  1. 以宫殿为代表的主流建筑完成从土木混合结构到全木构的转变,可以解决大体量建筑的承重问题

    1. 唐大明宫含元殿(662年)
    2. 唐大明宫麟德殿(663年):木构架解决大体量大面积建筑的结构问题
  2. 斗栱:结构与形式一致,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3. 在抬梁式中形成殿堂、厅堂两种不同木构架,使用于不同等级规模的建筑物

    1. 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有天花
    2. 厅堂式
    • 佛光寺东大殿:殿堂式
      南禅寺大殿:厅堂式
  4. 以材份为模数的木构架设计方法基本定型

1.3 唐代建筑的形式特征

  1. 尺度雄伟,斗栱雄大
  2. 屋面坡度缓和,出檐深远
  3. 外观曲线与微斜的线结合
  4. 色彩简洁;台基低矮(台基低矮在疑似新版中去掉,待查证)

1.4 唐代建筑记录

  1. 敦煌画作中的建筑形象
  2. 柳宗元《梓人传》
    1. 都料匠: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人

1.5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

平面被后来修改,原样疑为前廊,门位于前槽柱,在室外礼佛

  1. 基本特征

    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

  2. 架构

    1. 殿堂式(抬梁的一种)
      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①屋架层 ②斗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 ③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层
    2. 天花
      殿内用平闇:小方格天花,一般不作彩花,唐代多见
      平棊:大方格天花,中绘各种图案(宋以后多见)
      明栿:天花板下面可见的梁,加工成月梁形式
      草栿:草架中的梁
    3. 脊槫(脊檩)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槫(上金檩)下用托脚;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
      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之斜撑
  3. 斗栱

    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

    • 外檐柱头铺作: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4. 形式与尺度

    体现了宏伟雄大与端庄流丽结合的风格:

    1. 斗栱雄大(斗栱层占二分之一柱高)
    2. 屋面坡度缓和(举高约为1/4.77) ,出檐深远
    3. 采用侧脚,生起,卷杀,外观曲线与微斜的线结合
      侧脚:建筑物檐柱柱脚向外,柱头内收的做法。
      生起:檐柱角柱比当心间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顺势逐柱升高。
    4. 色彩简洁:灰瓦、红柱、白墙
      门窗简洁:直棂窗
      台基低矮
  5. 结构技术上的成就

    1. 解决了较大跨度和出檐的悬挑问题(3.96米)
    2. 梁架采用叠梁和三角屋架相结合的形式,较好的解决了屋架的稳定性
    3. 初步建立了模数化规格化的技巧
    4. 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

2 宋(960-1279)

  1. 文官统治
  2. 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复兴和强化
  3. 商业发展
  4. 海上丝绸之路

2.1 《营造法式》

宋崇宁二年刊行,1103,将作监李诫编

  1. 《营造法式》的性质

    1. 政府法规,主要用为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和控制工料定额
    2. 施工方便,便于管理
  2. 基本内容

    共三十四卷: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

    制度:各作的规定做法
    功限:各种构件、工作的劳动定额
    料例:各作构件所需的材料限量
    图样

  3. 主要贡献

    1. 全面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式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特点和工料定额的建筑技术专著
    2. 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
  4. 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是一个模数化的,可以快速大量复制的体系

2.2 宋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木构架定型化、规范化前提下,整体风格转向内向与精致化。

  1. 屋顶形式多变(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2. 小木装修发达(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
  3. 色彩华丽,色调逐渐转向青绿色为主
    • 多彩色调的彩画:五彩遍装(最高等级)
    • 红黄色调彩画(暖色调):解绿装和丹粉刷饰、土黄刷饰
    • 青绿色调彩画:碾玉装和青绿叠晕棱间装

2.3 太原晋祠圣母殿

北宋崇宁元年重建,1102

现存宋代殿宇中最大的一座

  1. 平面:殿身五间,副阶周匝
  2. 架构:厅堂式,横架与纵架,彻上露明
  3. 彩画
  4. 鱼沼飞梁(沼:方。池:圆)

2.4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北宋皇佑四年,1052

重檐九脊殿顶(重檐歇山),四面出龟头屋(四出抱厦)

2.5 报国寺(和圣母殿对比)

3 辽

辽代建筑: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梁思成)

3.1 河北蓟县独乐寺(统和二年重建,984)

屋面坡度缓和( 举高约1:4 ),出檐深远,斗栱宏大,台基较矮

  1. 山门

    屋面坡度缓和( 举高约1:4 ),出檐深远,斗栱宏大,台基较矮

  2. 观音阁

3.2 辽宁义县奉国寺(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

3.3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

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

3.4 大同善化寺(辽金)

大雄宝殿:辽代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金代

3.5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4 金

金代建筑:模仿与继承宋式风格

金代建筑:雕刻细致,色彩华丽

陕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太原晋祠献殿

山西朔县,崇福寺

三、元(1279-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

1 元(1279-1368)——大木构架突变

1.0 元代大木构架的特点

  1. 梁柱联系增强,斗栱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加
    具体表现为:梁断面尺寸增大;斗栱用材渐小;补间铺作增加
  2. 厅堂式结构得到普遍使用,殿阁式结构衰落和厅堂式结构扩展
  3. 柱网与梁架的自由化处理
    1. 减柱、移柱
    2. 使用天然弯曲木材斜向搭接

1.1 山西芮城永乐宫(1247-1358)

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壁画是元代的代表

1. 永乐宫三清殿(元中统三年,1262)

和佛光寺不同:

  1. 外形
    1. 屋顶曲线不如佛光寺平缓,屋脊处更陡;
    2. 屋身部分更高;
    3. 补间斗栱有两朵(补间斗栱随历史不断变多);
    4. 佛光寺开间比例较方,明间梢间差别不大;三清殿开间窄长,而不是方形
  2. 内部
    1. 月台
    2. 内部七开间,没有开敞前廊,圣母殿和佛光寺都有前廊;礼拜空间(人的空间)和神像所在空间开始在一个空间
    3. 屋顶装饰出现变化,佛光寺平闇,辽金出现藻井(小木作发达产物),三清殿屋顶三组藻井,对应三组神像,人所在空间也有藻井(保国寺藻井的研究,保国寺可能有对人所在空间的强调,永乐宫看出是对佛像所在空间的强调)
    4. 正面五开间全打开,同圣母殿格局
    5. 神像退到后面,背亭给出明确朝向
  3. 构架
    1. 类似佛光寺构架原则
      1. 天花(藻井部分)
      2. 分成水平的三部分
      3. 梁位于斗栱层上方
      4. 殿堂式构架(三层)
      5. 叉手,托脚,短柱
      6. 柱子变细,斗栱比例缩小,构件使用的材变小

平面:根据需要调整室内柱网(减柱)

构架:斗栱趋小、梁断面加大、补间斗栱加密

外形:屋顶举折趋于陡峻、台基加高、开间比例趋于窄长、柱长细比加大

2. 永乐宫无极门(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
  1. 如同圣母殿的厅堂式构架
  2. 梁出头变成耍头
  3. 梁断面尺寸远远大于斗栱尺寸,斗栱尺寸变小

力学性能和功能上的改变,使斗栱的形式、尺度和所起作用都在发生变化

1.2 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后大殿(元至大二年,1309)

2 明清——大木构再次规范化

2.1梁柱体系进一步简化与改进

北京先农坛太岁坛拜殿(明嘉靖十一年,1532)

2.2 梁架整体性加强,柱头斗栱不起结构作用

北京明长陵祾恩殿(明宣德二年,1427)

2.3 建筑形象平直严整,屋面陡峻,斗栱繁密

北京先农坛太岁坛拜殿(明嘉靖十一年,1532)

明清北京宫殿-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1695)

唐(辽) 宋(金) 明清
曲线曲面为主,宏大;木架成熟 精致;模数化;规范化 大木技术突变,斗栱减弱,柱网梁架自 平直严整,再次规范化,斗栱更为装饰化
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北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 元山西永济永乐宫 北京先农坛太岁坛拜殿
唐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修,1974年修复加固) 北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金晋祠献殿 元山西洪洞广胜下寺 明长陵棱恩殿
唐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五代吴越钱弘俶十八年) 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明清宫殿-太和殿
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辽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宁义县奉国寺(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

四、绘图要求

两个立面-佛光寺东大殿正立面、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
五种屋顶形式的轴测

五、阅读材料

陈薇.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建筑师.2003.6
赵辰.中国木构传统的重新诠释.世界建筑.2005(8):37-3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