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志(三)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站在麦芒上

一、

中国人讲究风水,调兵山公墓自然建在山上。

山上有松有柏有亭,也有停尸的房间和做送别仪式的大厅。

这里原本只有一个山坡,墓地沿着山势建,一层一层错落有致,修建的时候似乎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墓与墓紧紧贴着,间距狭窄,又要有松有柏,扫墓和祭拜都不得施展。

但这毕竟是只入不出的地方,这几年又在两侧新开了两个山坡,修建的就宽敞了许多。

右侧和中间山坡的墓碑多是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左侧的则多是黑色的理石,石碑背面写墓志铭,多是些封妻萌子的无聊话;正面要写“孝子女敬立”,墓主人的生日和籍贯。

中间山坡上几乎见不到“铁法”或者“调兵山”。

二、

1952年5月22日,辽宁省煤管局决定成立抚顺矿务局 铁法煤矿筹建处,而后从抚顺矿区各单位抽调一大批干部和工人陆续到铁法新区。

同年大明小露天矿破土动工 ,雇佣2000民工,手挖肩挑,施工月余,因地下水大而辍工。

同年7月1日,大明一号斜井动工兴建。

三、

东北各地都吃“豆皮”,不是干豆腐,是做豆腐时候,把豆浆最上面凝结的固体用铜盆倒扣着一层层捞出,晾晒干制成,一般做成“腐竹”之类,拌凉菜吃,本溪有特色烤豆皮。

大明这个被玉米地包围的镇子,如今在年轻人中,最出名的就是豆皮。

一般的干货要先洗净泡发,大明豆皮则是直接用调好的酱料泡制干豆皮,这样就能更加入味。

大明有两家很火的豆皮店,在镇里一片红砖楼中间,这里楼间距很大,够这两家店对着各自摆好遮阳的宽棚。

生在市区,住在市区的年轻人会在黄昏的时候,或一人打车前来,打包带走,或三五成群,天黑以后离去,打车不按里程算钱,一人五元,豆皮加啤酒,再算上东北不可缺少的烧烤,人均消费不过30。

他们从外乡到此处扎根的长辈通常把这种行为叫作“败家”。

这里就是曾经大明矿的生活区,如今,2万元就可以买下一间50平米左右的房子,但是矿里的资产,不是矿务局户口,不能过户。

四、

铁法矿务局于1999年10月改组,成立铁煤集团。

五、

调兵山市共25万人,到元宵节,最能体会得到。

广场每年有烟火表演,15分钟。

开始前两个小时,卖小吃和小玩具的小贩早早就出了摊,小吃几年前是棉花糖和烤玉米烤红薯,现在多是烤鱿鱼须烤冷面和手抓饼,小玩具虽说每年都有新花样,但也逃不过小灯泡到led,再换个外壳。

年轻人这时候也出了门,找个火锅店暖和暖和,或者在广场附近那个商场转转,这商场岁数也不大,一开始是个大超市,黄了之后被兴隆接手,今年又传出了经营不善的传闻。

剩半小时的时候,人们才如潮涌般汇聚到广场周围,年轻人互相拉着往前挤,好找个舒服的位置仰头观看。

六、

早些年头,表演仅仅是绚丽繁杂,却毫无章法,就是把几种烟花在这15分钟里集中释放,小时候为了写作文,还特意背过烟花的名字。零几年之后,集团又把本就高昂的预算,提高到烟火燃放有了编排的地步。

七、

矿难发生的那天,是个很平常的冬日,阳光很好,能清晰看见人吐出的白雾。公交上四处嗡嗡作响,乘客们都是邻里,却不像平时那般相互问好,而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听到“我家男人在别的矿上”,才能稍微正常地闲聊,不然则是长久的沉默。

八、

父亲长大的村庄,铁路把它横切成两半,这边住的多是农民、公务员、教师,除夕夜只能到十二点接神的时候听见鞭炮响,铁路的那一边,却要从天蒙蒙黑一直炸到午夜,炸得半空中全是纸屑和硝烟。

铁路那边,住得都是矿工。

九、

墓要建在山上,平地上的人才能安心生活。

年里头要在天上炸出响动,出了年关,地底下才能平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