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悖论(四)

我们可以通过人类对时间观的持有类型觉察出所属的发展阶段,因为时间观的类型是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反应,它必须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特征。不难理解,当农业文明发生时候,人类的时间观是完全参照事件的发生与结束,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饭。中华文明的时间刻度是二十四节气,古埃及文明的天文历法就是按照尼罗河的潮涨潮落规律设定的。这样的时间观是宏观粗略的,并非精细。
后来有人发明了日晷,时间由此可以精确到时辰。这个时候手工业或者商业便可以按照日晷的刻度来确定营业时间。日晷的出现标志着钟表时间的开始,但由于尚未更加精确,所以这个阶段,人们的时间观是介于事件时间和钟表时间之间的。
直到工业文明的到来,钟表也被彻底发明出来,时间可以精确到秒。这个时候生活节奏加快了,在手工业时代,出售的是一项具体的物品,在机器工业时代,人们可以纯粹的出卖时间。
到了信息时代,时间可以精确到毫秒,甚至微秒,全球划分时区,不同地区的人得以达成统一的时间观与刻度标准,而且可以相互计算,同时互联网极大地让人们摆脱了时间的束缚,遵循时间规律变成了追逐时间利益,我们通过创新与进步正使我们自己离自然越来越远。终于在发明了钟表以后,我们变成了它的奴隶。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早有论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人类的时间观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又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全球同步,所以至今为止,仍有很多地区的人们持有事件时间观。
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对时间观只能一成不变的全盘接受,事实上,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可以对时间观进行重新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环境带来约束,毕竟过去已成事实,未来仍有可期,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当下这一刻,以成未来大厦的基石。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自身到底持有何种时间观,即便是如之前所说的六种(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以及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仍有部分遗漏之处,比如关注当下的时间观中的整体主义,旨在一种专注当下,把过去与未来当作当下状态的一种延申,典型代表就是禅宗。
如下是时间悖论之时间观测量表
The Time Paradox |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如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自测,一共60道题,结果自动生成。
需要说明的是,结果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测试者如实回答的自我呈现,反应的也是当下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时间观的表现,但这并非说明结果一成不变。如果对时间观有所不满意或者不合理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调整,并付诸实践,一段时间后克进行再次测试,可以通过结果了解自我的变化,当然也须要回顾自己的行为与取得的结果来证实自己的时间观。
方式不能取代目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美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