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逸心Betty
好的孤独

今天我想分享的书是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好的孤独》。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

陈果博士是复旦的哲学博士,第一次知道陈果博士是在看《小镇故事》时被她的言辞所吸引,后来在亚马逊上选购书籍的时候在关于孤独这个主题中意外发现了这本书,买了好久了,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书中的语言非常精美,感觉处处有惊喜,内容也非常精彩,尽管是讲的人生哲学,但是浅显易懂,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哦!

本书分了七章内容涉及较多,我想分享我感受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孤独不等于寂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也一直搞不清楚,现在能够分辨了。寂寞与孤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的孤单,孤独是体态丰盈的孤单;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温情的孤单;寂寞是轻贱的孤单,孤独是高贵的孤单;寂寞是残缺的孤单,孤独是完满的孤单。其差异源于他们从不同的母亲那里沿袭了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孤独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最丰富有趣的人,他的孤独是他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一个甘于孤独的人必定热爱思想,因为能令形单影只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创意、散发出诗情画意的唯一源泉就是思想。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远。

不要去装扮孤独,摆酷拗造型终究无济于事,假的真不了,形式无法替代精神。不要惧怕孤独,那既然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就当珍惜。珍惜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痛苦、烦恼和孤独。这份珍惜会带来幸运,因为孤独总在催生思想,灵感总是给孤独者特别多的厚爱。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除了孤独,陈果博士书中写知己的那部分让我很感动,优美又触动人心的文字,让我一边看一边不断想着我的一位十多年的挚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之间保持着最透明、最纯洁的精神生活,透明得可以相互看破,彼此之间总能一目了然、心事洞明。知己之间的交往纯洁得不含任何原因、目标、意图,就像和另一个自己相处那样,不为社交、娱乐、利益、怜悯、崇拜或任何具体的需要。所谓知己是两个精神之间难以言传的、不可理喻的默契,也是两个灵魂面对面时自然而然卸下伪装的平等与坦诚——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一个在人生的半途遇到的陌生人,成了你的莫逆之交。他将一把无形的钥匙交给了你,这钥匙随时可以打开他心灵的那扇门,你能自由出入,你会格外珍重。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朋友带来的不是热闹的人气,用来驱散寂寞,相反,友情如健康而宁谧的空气,让彼此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共同“独处”的乐趣,甚至超出了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欢乐。换言之,朋友成全了我更好地领受孤独。

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但有时会伴有一丝不安、一点错觉,会出现时空的恍惚感,或是对真实存在的怀疑,就像每一个在山间树林游荡的时间长了,会有种不辨归途的迷糊。而与知己一起的独处扫除了这样的疑惧,让人更轻松温暖、更安心逍遥,与之相处就如同与自己相处一样自然,没有造作,毫不刻意,不必说话,无需交谈。相互的理解和信赖构成了一种宽松而闲适的氛围,在其中,我们安然地共享着生活的韵律,时间化为彼此合拍的心灵节奏——安静却不清冷,共存而无干扰。

知己之间的相处,也如爱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是“二人世界”,这样更便于深入探讨一些揭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隐秘话题。对于这样的亲密交谈而言,三个人就显得过于拥挤了。“二人世界”往往使得谈话坦率而专注,话题的选择随意却默契,交谈的过程中常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不经意间一星半点的小思绪也能在思想的碰撞中大放异彩。

友情之美是灵魂之美,能够经历时间的磨砺和现实的考验。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真正美好的朋友因为关系的纯粹而高贵,因为心灵的无邪而明净。

2020我们都过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春节,我也想分享一下陈果博士书中关于死亡的一些内容。死亡这个话题是比较沉重的,每个人都会死,并且我们正逐渐趋近死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死或者不死,但我们却能选择自己如何看待死亡。

我们没有谁真正经历过死亡、没有谁敢说真正明白什么是死亡,但是既然它是一件难以逃避的事情,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那就必有其道理、必有其深意。就像自然给了我们眼睛,它们为我们寻找光明;自然给了我们牙齿,协助我们饮食;自然给了我们五脏六腑,使它们分工掌管我们身体的各项机能。那么自然最后给了我们死亡,正如她最初给予我们生命,其中总有其美意。

或许死亡原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真正使我们惶恐不安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饱含恐惧,而恐惧驱散了我们的理智,也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选择如何看待死亡,决定了死亡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躲避它、恐惧它,它就越发阴魂不散、令人毛骨悚然;当我们直面它、理解它、发自内心地宽容它、接受它,它也就像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一季中的雨雾阴晴一样,成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过程,不声不响地过渡到下一个尚不为人知的阶段。我们的生命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只是发生了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转变,从可见的变成了不可见的、从有形的变成了无形的而已。人们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他们依然存在,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存在。

与其煞费苦心却徒劳无功地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去沉思如何使用我们有限的生命,使之绝不空虚,这意义显得更为重大。对于那些精神世界充实丰盛的人而言,他们尽力创造着并享用着生活中每一刻的收获和欢乐,使之了无遗憾、心满意足。当然,他们并不期待死亡,也不热爱死亡,但是他们也不惧怕死亡,安然面对死亡,他们甚至对死亡心怀感恩,因为没有切断他们这幸福的此刻,死亡没有阻挡他们当下胸膛里流淌的深情款款,即使死亡意外到来,要将他们带走,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生命业已如此精彩,最终他们在爱中离开,也因爱而永生。

这和之前我分享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中不谋而合,如果你已经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

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吧!

(此分享部分内容选自书中原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