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以载道
文/观复知常
今天来解析下,除道以外另一个重要概念:炁(炁通氣、通気、通气,炁古代往往特指先天之气,氣古代往往指后天之气,现代大都混用,不再区分其含义)。炁是道的最重要的载体,道不可说,那么就说说炁吧,把炁说清楚了,炁以载道,道可慢慢体悟,不说也罢。
炁为此我在道经中找来两个版本,来看看道是如何演化出炁和质的(对道家没兴趣或排斥的请略过)。这里的炁是先天之气,炁还可以划分很多层次的;质就是大家所能感受到的有形有状的物质(包括科学研究的微粒子哦),它是炁的又一个演化的过程。
《列子》中的《天瑞篇》: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时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灵宝经》中的《金诰书》: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
列子中太初开始有炁,太始开始有形,太空开始有质。金诰书中太质开始有质,那么炁至少在太质之前两步及以上才有炁,根据前面列子太元初判我们可以暂时理解为太初,然后太始与太始相对,太素与太质相对。当然我这么对应只是字面上的简单对应关系,实际上未必如此。不管这么说,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比较类似的,那么还有什么过程和这个类似的呢,就是现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其实也是描述这么个过程。
《道德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其实我理解的有物混成中的这个物还不是道,是道生的炁。后面几句是如上所述的道生炁的演化过程,只是老子没有用时间概念来说,而是用过程概念说了,字之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反,这么个过程,最初形成的这个混成之物。因为道比炁更复杂,都不能用物来描述。老子也没法说清,只好把道强行类比为物,其实这样反而容易引起误解成道之为物(道可化为炁,炁再演化为有形之物,中间还有那么几步)了,得虚,虚了再虚,可能就达到道的那么点意味了。因此我觉得道要比这个混成之物有更高层次(对于老子这个混成之物不是道,大家别那么较真,我个人理解而已,在我们很low的层次去区分其实没有意义,老子本人去区分还可以,也可以这么说:混成之物是老子可道之道,还能说说,不可道之道也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不是么)。
为什么要反复分析这个过程呢。
让我们能过更加明白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道的作用下演化出来的。
聚集炁又是如何演化成质的呢。
这就是炁的分化过程,在道演化成炁的很长一段时间,炁是一个整体,然而它的内部却在不断运动变化,久而久之,炁的内部发生了融合与分离,一部分比较清轻的炁有了上升的属性,一部分重浊的炁有了下降的属性。于是炁第一次产生的分离,进而形成形与质。
炁的第一次分离,进一步累积,就有了清轻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炁下降为地。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形成的过程了。这个过程,在中国有个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实际上就是描述的这个个过程。
中国古语:空有其形,无有其质,就是说形和质的不同。质是什么呢,我们小可以说它是原子,大可以说它是地球、太阳、万物。它们都有什么样的属性呢,上面有答案:其质如卵,而色玄黄,乃太空中一物(对应的形,举个例子星系这个结构为形)。恩,那个鸡蛋打开看看,是不是很相同啊,盘古开的这个天地卵形也类似哦,这就是天地万物具有的共同属性。
这样我们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还原了大爆炸至今的很多过程。这些过程,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炁以载道。万物在道中、道在万物中的根本原理就是万物由炁组成,炁由道演化,道炁一体也。这也印证了中国古语:道炁长存。
炁以载道就分析到这里,虽然没有说清楚,但限于本人能力,也只能草草的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