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想法简友广场

子不语

2022-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叶止三

妈和邻居聊天,讲到了年前带小孙子来家,一直哭了三天,怎么也哄不好,任谁也没办法,只好又回去了,连年也没在家过。邻居说这事儿常有,只要到祖陵上烧次纸,立马就好,这是家里的老人来看孩子了。妈说她回去后也有人讲了这事,她们也是带孩子回老家,也是哭个不停,后来听老人说过后,就去祖陵上给老奶奶烧了个纸,告诉她家里又添丁了。结果,第二天小孩子就不再哭闹了,乖的很,她们过完年才回去的。

这种事不可信,也不可不信。老家人大家都是这样一辈辈过来的,老人把这些偏方或者可以说是信念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这就是家乡的一部分,也是“根”之一种。

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语”不是不信,当然也不是信。至圣先师的这种模糊的放任态度,让后世之人有了很大的灵活空间,有信的,亦有不信的,各行其道,可以互不干涉,有王充的《论衡》,也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干宝的《搜神记》,无论哪一种都被后世人尊为经典,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一棒打杀,各有千秋,各有所好。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孔子对死和怪力乱神的不语,造就了世俗的中国,同时也促成了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这种精神直接折射到了中华民族 的身上,使之成为包容力最强的一个民族。孔子不愧是一位智者,他的这种中庸的表达方式,避免了极端和绝对,使后世之人可以从容应对两种对立的观念和思想,并且使之融合最终达到一种大同之境。

中国社会因为世俗化,所以没有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宗教冲突和战争,可中国却能包容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宗教来到中国总会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和睦相处,这是儒家中庸大同文化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信仰不是一种特定的宗教,而是一种文化,这文化融合了儒释道墨法诸子百家,其源头正是先圣孔子,而孔子的“不语”恰恰是其精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