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太阳的长夜

2021-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AI公司的AI

只有太阳的长夜

关键词:万花筒

“你相信这是天然形成的吗?”望着飞船舷窗外那颗行星上突兀的三棱柱,路克不禁有些发呆。

“当然不是,一般来说只有智慧生物才会制造出这么完美宏大的几何结构。”我说。

“死理性主义者,就是这么毫无理由地自信”路克讪笑着耸耸肩。

路克是我这趟差事的搭档,一个对什么事都一副不置可否态度的家伙。

对于路克给我的这个标签,我倒是并不介意。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把自己归为‘不可知论者’。比如每当我们讨论起一路上见过的那些文明的意义时,他总说“谁知道呢,也许吧…”。

但我不这样想。毕竟,相对于造物主虚无缥缈的传说,人类的理性才是永恒的光。

这一次的争论,同样也没有结果。不过也没有关系了,明天路克就会乘着落器深入到地表,不出一个星期,一切都会真相大白的。

2:

我们此行的任务是视察灾难现场,也就是前往一个已灭亡文明的废墟上,探究灾难发生的原因。

路克出发去地面的同时,我留在飞船上继续检视这颗行星。

这是一个外貌有些奇特的岩质行星,绕着一颗橙矮星运行。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倍,没有自己的卫星。如果把它的自转轴延长,会发现其“太阳”正好就在这条延线上。于是,赤道便成了白昼和黑夜的永恒分界线。在远离“太阳”的一端,是厚实却单调的冰原;而靠近“太阳”的一端,则呈现出不同的地貌。

低纬度一圈,是深蓝色的海洋,一头连接着赤道连绵的冰山,另一头连着中纬度的平原和丘陵。高纬度是一片广阔的沙漠,而让人困惑不解的,是极点上高耸着的巨大三棱柱结构。

如果按照地球尺寸计算,它的高度大约有5万米。横截面是个正三角形,边长约300KM。从太空中看,就像是一个直插在地面的万花筒。

路克着落的位置,就在这极点附近的一个开阔盆地里。

仪表显示这一片的地表温度大约60℃,这个温度对人类来说当然过于高了,但在这广阔的浩瀚宇宙中却显得格外宜人。

盆地的表面,遍布着白色的物质,在阳光下白花花一大片非常耀眼。考虑这个温度条件,不会是冰,最大的可能是无机盐。

在盆地的边缘,我还找到一根‘细线’,跨越漫长的地表通向低纬度的大洋。经过测算,‘细线’的宽度大约有2.5KM。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是一条运河。

于是我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智慧生命的杰作。

只可惜,现在这条运河已经干涸了。

三棱柱的顶部是黑漆漆望不到底的大洞,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我开始怀疑,也许这是一个巨型的宗教遗迹?或许正如历史上那些沉迷于宗教的古文明那样,这里的‘人们’也不断把资源都投入到了无限的宗教崇拜中,才导致了文明的覆灭?

考虑到他们的太阳永远在天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这里有过智慧生命的话,他们应该不会有‘天’的时间概念吧?此外,他们应该也没有见过星星,更不懂什么叫斗转星移。

那么他们会怎么纪年呢?又或者他们根本没有这种需求吧。

在三棱柱附近我还发现了一个放射源,它向外有规律地发射着,像是用伽马射线演奏着音乐,让我确信这是智慧生物的精心设计。

于是我提醒路克留意这里。

3.

路克在那个放射源附近找到了一个石窟。

石窟里空无一人,只有建造者留下的投影机和影像资料。要完整破译他们想讲述的故事可能需要数百年。好在影像内容十分生动,仅凭借着路克回传至飞船上的零星影像,我也能连蒙带猜大致理解其脉络。

为了方便起见,我借用其建造者的口吻来讲述:

“我们的文明形成于中纬度地区。

这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比起高纬度的酷热,以及低纬度漫无边际的海洋,中纬度狭窄但凉爽的丘陵和平原显得宜居多了。

但这种宜居也不是经常的,因为自从有文明起,我们就发现太阳,也就是那高悬在我们头顶的炽热火球,就在周期性地‘涨落’。

每过一段时间,太阳就会膨胀。它在天顶陡然增大,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盆。接着热浪把整个中高纬度全部吞灭,幸存的‘人们’只能躲到洞穴里,在担惊受怕中捱过这轮可怕的炙热。

这也并非全是坏处。也因为此,我们有了纪年,太阳的每一次‘膨胀’的开始即是新一个‘本地年’的元旦。( 笔者注:我不知道其‘本地年’和宇宙标准年该如何换算,但无论如何,对于帮助理解其历史倒是有用多了。)

我们的先民们,曾想过各种办法逃离这可怕的命运。

他们挖开了运河,把海水从低纬度的大洋引入高纬度的盆地,想借助海水蒸发带来的降温效应抵御住毒辣的热浪。然而海水在炙热的骄阳面前根本是杯水车薪,最终只在极地留一下一大片盐碱地。

他们还试着修筑地下城市,把厚厚的地壳当做文明的堡垒。然而,热浪袭来时地表水都被蒸腾到空中,河水不再渗入地底下,于是这一尝试再次失败了。

到第1200个‘本地年’时候,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一个彗星撞击到了白昼半球的极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半数以上的‘人们‘都在这场灾害中丧生。但灾害之后,‘人们‘发现,由于彗星的撞击,这颗星球离太阳的距离被推远了,整体气候居然也变得凉爽了一些。

于是先民们想到一个终极办法:造出一台巨型推进器,让星球离太阳远一些。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接下来的无数个‘本地年’里,世世代代的先民们把全部的科研资源都投入到了这个终极课题上。终于,在第6000’本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在极点树起了一台行星发动机,喷口是个三棱柱。

当发动机终于启动起来的时候,大地在轰鸣着,天顶的太阳也在这轰鸣声中抖动起来。

星球一点点地远离,太阳也眼见着在慢慢缩小。所有人都知道,尽管这次旅程将耗尽星球上绝大多数的核能储备,但只要能把星球推到离太阳合适的‘安全距离’,一切仍然是值得的。

突然之间,大地发出一阵剧烈的震动,然后是低沉的巨响,接着齐天高的海水从地平线上奔涌而来。

一定是出大事了。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作为我们星球文明的史官,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我们的文明结束了。”

4.

路克带着详细的考察资料从地面返回来了。

经过繁复的数据计算和推演分析后,我问他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他说是应该是撞击到了附近另一颗行星的卫星。

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一个能造出行星发动机的文明,难道预测不到周围星球的轨迹?

路克却觉得这个推理很合理:毕竟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星星,也就根本就没有发展出天文学。

于是我在调查报告上写到:

文明编号:F20303B

文明发展史:6000本地年

文明天然禀赋:D级(极差)

文明发展程度:3B(较高)

文明灭亡原因:

这个文明没有亡于自相残杀的战争,也没有沉溺于虚幻的享乐和宗教。他们将全部资源都投入到了对星球的改造,以至于连艺术都无暇去顾及。

最终这个文明毁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

后来路克问我,还相信人类理性之光吗?

我说“谁知道呢”,毕竟这茫茫宇宙才是永恒的黑夜。

(完)

PS:这篇联文的部分灵感,来自最近看了乐山留学生在芝加哥遇害的新闻,看完后唏嘘不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