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牛肉面更多的
用某一种行为,某一样物品,某一个人物,来代表某一个地方,是存在于脑袋中的偏狭和怠于思考的结果。
我是一个在外的兰州人,不管在哪里,只要透漏出父母住在兰州的信息,对方的第一反映往往是:哦,兰州拉面啊。就像听到是温州人就立马露出“哇,大土豪”,看见河南人总要掩饰一下脸上尴尬的神色。
当然,不同于后面两项,兰州拉面作为吃食是易于争辩的,只要你不嫌麻烦,可以无数次更正:“那是兰州牛肉面,不是拉面,叫拉面的都特假”。
就像这样,遍布全国,我不会告诉你这太假啦。
记得刚开始接触地图的时候,教学的老师指着兰州,告诉我们,这就是兰州,在中国的中心。看过去,还真是。雄鸡的腹部,不偏不倚,就是兰州。
或许这也造就了兰州人的性格:乐于现状,吃字为大。
于我来说,回到兰州,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把行李放下,去喜欢的牛肉面馆,来一碗牛肉面。
拉面,重在拉上,偏重了花俏的技巧,但满中国的兰州拉面多数也只是在名字上哗众取宠罢了。而兰州牛肉面,面只能算是一个环节,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也就是汤清萝卜白,红辣椒和绿的香菜加蒜苗,最后这最少提及的五黄,才提到面条要黄亮。
我不是兰州人,一直嘲笑自己是南北混血,都懂一些,懂得都不全。小的时候,买过一张兰州文工团一个叫王海的磁带。上面科普过一些兰州话。
白,不是白,是白(bo,四声)。绿,不是绿,是绿(lu,三声)。
在回头看一遍那“一二三四五”,兰州的味道就出来了,荡气回肠。
兰州,黄河穿城,三面环山,虽然说这些和大气都扯不上关系,但在吃上,西北人豪放,一定要让朋友吃好喝好才是好。你要是小里小气的,兰州人是看不上的。
有这么一个笑话,老板来个小碗,肉多些(多一点的意思,下同),汤多些,面多些,蒜苗多些,辣子多些。。。。
老板回曰:你狗日的怎么不要个大碗。
对于生活在兰州的人来说,早餐可以是牛肉面,午餐可以是牛肉面,晚餐要是还吃牛肉面,你可太寒颤了。在兰州,如果晚上还开着的牛肉面馆,要么就是生意极差,开久一点只是让别人填个肚饱;要么就是不卖牛肉面卖其他。好的馆子比如乌穆勒,三点左右关门。
开车专门吃一家牛肉面,不是什么新鲜事。讲究的人,要吃一个头汤,刚开锅的汤味道最正,杂味最少,当然,也最清。好的牛肉面馆,上到80老翁、下至三岁孩童都能见到,门口既有豪车,也有三轮出租,没那么多计较的,一人端一碗,吸溜间嬉笑怒骂。
兰州的牛肉面馆数量以千计算,哪里的肉好吃,哪里的汤好喝,爱吃的人都有一本帐。你爱喝汤,我爱吃肉,咱俩的评价就不一样。
数以千计的牛肉面馆也就决定了,走几步,抬个眼,就是牛肉面馆,不费脚力。
捧一碗热汤,辣子油的透亮,挂在清汤上,上面点缀着大把的香菜、蒜苗。吃面的时候少点醋,吃的慢也不会太影响口感,喝汤你就多点醋,调动味蕾咕嘟嘟的大口喝。
当然,除去牛肉面,兰州自然有其他美食聚所。
如果你想穿过西站夜市,是需要一番力气的。西站,又名火车西站,鱼龙混杂,十字路口有一大天桥,连通了东西南北。街道摆摊的小贩很多,烧烤、面筋、山东煎饼最为常见。有以上为前提,自然也只能是用低劣的用料来勾搭不能忍受又聒噪的心罢了。
正宁路,老字号美食一条街,想不费力的吃到较为干净、口味不错的、全面的(也是最主要的)小吃,来这就可以。鸡蛋牛奶醪糟,央视报道之后冒出来一大堆。
当然,美食之为美食,除却味道带来的享受,还有费了半天劲,千辛万苦寻来的那份代入感在里面。去不去美食一条街,往往就能区别本地人和外地人、饕客还是食客。而想要一口气囊括,不费力气,是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的弊病。对于大多数外地人,已经失掉了美食这二字,也就是到此一游的掠过罢了。
站在白塔山上,望黄河奔流,一首小诗奉上。
你是青葱的嫩白。我是柔韧的牛肉。
你用舌尖亲吻,我用气力探索。
刚柔混合,和则不分。
我们终将融化在,这火山爆发般的炙热中。
最后附图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