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教育常识:教育内容常识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蚂蚁Lzh

教育常识之教育内容常识

曾有教育家这样说:忘记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对于这个观点一直深以为然,但几个疑问一直萦绕心头:第一、既然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么教育为什么不能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直指核心呢?第二、“忘记课堂上的一切”这一句话其实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将所受教育及自己的经验、经历融合为自己的能力,那教育是不是可以不一定在学校了?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虽然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但是每个个体在课堂之后“忘记”多少,“忘记”哪些,这都是不一定的,但归根到底,每个学习者“剩下的”知识、能力都跑不了一个词:需要!

这个学期和单位的老师在一起做一个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课题,课程资源从广义上而言其实就可以定位为教育内容,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出发,发现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体验的资源,包括人文资源、环境资源和其他资源,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这里搜集的各种资源还仅仅只能称之为资源,如何把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就要谈到上面提到的“需要”了,大家熟知的关于需求的教育理论要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了。

(图: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教育将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需要寻找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找到契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个动机有可能是生活需要、兴趣、情绪、人生价值观......来源于学习者自身动机,学习者才能主动热情投入学习,通过操作体验之后的教学内容就不容易忘记了,正如颜元所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然后尝试将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也就是转化为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学习必须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定位高了学生够不着,定位低了学生吃不饱!

从儿童中生成的教育内容一定是生活化的,从学生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中生成的教学内容,最最贴近孩子的需要,教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经过教育,转化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可能!

教育内容属于教育者和学习者,是两个主体共同研究的内容,需要将研究教育内容的过程放慢,从“拿来主义”走向“研究主义”,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填鸭,应该更重视学习者和教育者一起研究体验的过程!

说道这里就想分享一下叶澜老师的一段话: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活、职业、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学习、探究、创造等等)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说到这里第一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不是直指核心,核心经验应该内化与教育工作者心中,而学习者更应该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将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等内容融入生活,融入生命!

关于教育需不需要在学校的问题:教育应该生活化,在哪里学习都一样,关键看是否能够在生活的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有教育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学习内容。

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